云南西部,北起丽江县的九河,南至凤仪县的江西村。现在还保存着相当多的宋、元、明三代的白族火葬墓群,我们调查发掘过的有十九处,都在白族乡村附近,最远的离乡村也不出二公里。有些墓迄今还有后人奉祀香火,其人都是白族,从墓主姓名上看,也是白族祖先。现在只就沿公路或旧路附近的。择要叙述如下(图1)。
图1
丽江县的九河,现在虽不属白族自治州,但聚居的全是白族,地区又紧连着剑川县的北境。在这一区域内,我们只发掘过一处,在九河吐娥村西约半里的田坝中,墓群破坏很严重,只看得出有一方米大的的砖坑,葬具已完全不存。砖上印有汉文和梵文两种文字(图5、7),梵文是经咒,汉文是死者的姓名,都是高姓和段姓,姓名中夹有佛号,还保存着南诏及大理国的白族的风俗。从墓砖上有“阵亡”字样看来。这墓群是大理国段姓高姓抵抗蒙古军队阵亡的将士墓。云南文献记载着大理国在高禾大战元世祖的军队,损失很大。高禾就是九河,段姓高姓就是大理国的统治者。据说以前田坝中这种砖坑很多,现在遗留的比较少了。此外宋代的火葬墓在大理宏圭山有发现,最近才拿回博物馆的“赵女娘冢石”,题“元亨十一年,岁遇乙卯”,相当于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这冢石是一个墓幢,左右后三面都刻着梵文,正面佛像上有九行汉字(图4),简单的记载了,死者的生死年月。墓幢下面的葬具已混乱破坏,从墓幢的形制推查,知也是火葬墓(图8)。又楚雄县北门外莲花池,也发现了高家的火葬墓一处,只存有高生福的墓幢。墓幢四面刻汉文,文中记“仁寿四年”,是大理国段智祥的纪年,相当于宋理宗端平、嘉熙之时(公元1234—1238)。这里的火葬墓附近,没有白族聚居,但高生福是高智升的后裔,是白族的统治者,他祖先分封在楚雄。这里的墓群,没有进行发掘,但从墓幢和幢座上看.也应是火葬墓。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元代的火葬墓,发掘过的有剑川县丁卯城南一处。有二十多冢,最大的一冢,相传是冲霄王墓,老年人还及见墓前断碑有“冲霄王之墓”五字(见新篡云南通志金石考),冲霄王不可考。墓是用梵文方砖砌成小塔形,已倒塌,在修理时,在墓旁掘得小墓一座,墓幢有“至元二年巳丑”字样,地下掘出火葬罐一件,罐上正置着土碗一个,罐中有骨灰,碗和罐都是家常用的。西庄龟山上的火葬墓,也有元代的,但多破坏墓幢文字剥蚀不明。有一墓幢正背面文字已剥蚀,惟幢侧存“惟至正二十四年甲辰”等字。此外在邓川县大墓坪火葬墓群内见到元墓幢一件,幢下部刻“大理路炼铁行大使董皆之灵题”十三字,中部刻一佛像,上部刻梵文三行(图2)。幢座也是方的,座下当是火葬罐,但未发掘。大理县崇圣寺附近也见到元代火葬墓幢一件,幢已移动到寺旁,原在地已不明。正面刻“号日手艺光身,善缘布燮,追为慈考杨和胜神题”十九字,后题“至正四年岁次甲申十……”,以下剥蚀。背刻梵文亦多剥落。凡宋元火葬墓幢,皆是石灰岩,无一大理石雕成者,又因墓表都是幢形。易受风雨,故保存的较少。
明代的火葬墓,为数甚多,只选重要的几处,介绍如下。剑川县中科山赵土官家墓地上所保存的火葬墓都是明代的,墓前有圆头碑,碑前是汉文墓志铭,碑阴是梵文经咒,以赵海和赵瑛墓保存得较好。从碑文上可以考见剑川土官在明代的事迹。颇为重要。从中科山顺山脚南行六公里,就是西庄龟山,山上也有些明代火葬墓碑。碑上通常是前面刻死者的高曾、祖、父和妣的姓名,后面刻子孙两三代的姓名,总辑起来,可以得到施家的世系。由于这里的村庄。如西庄五村和龙门邑等,几乎全村都姓施,有人就说他们是施浪诏的后裔,但也没有其他的证据,不过这里的村子,是剑川最古的村庄,这是大家都公认的。和龟山隔湖相望的上河村火葬墓群,也传为土司坟,但存在的墓幢,全是梵文。还不知道是哪家土司。其次是鹤庆县城西箐口高土司家火葬墓群。墓上保存着墓碑三块。以高宝墓碑为重要。碑中叙述他祖上兄弟十人,分在十县为世袭土司,可以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大理县苍山麓一带,保存的明代火葬墓比较多,石钟先生辑有“大理弘圭山明代墓碑录”,几乎全是火葬墓碑。我们在大理皇城垠、上末两处发掘过的。也都是明代的。明代的墓碑墓幢,质料都为大理石制成。碑幢上的文字,比较详细,地下有大理石砌成方坑,这些大理石块上刻有梵文,中有人像,下有十二生肖(图3)坑上盖有一块石板,刻着大写梵文(图6)。火葬罐有灰陶的,有绿釉的(图9),都是特制的,上面印着十二生肖,以及五个人像,周围印着莲花。火葬罐有套至二屋三层的(图10),罐外也有陶制的十二生肖,或五个人像(图11、12),也有用土瓷器随葬的。骨灰块上通常用朱色写上梵文或洒上金粉,从骨灰内不杂有其他炭或土,可以知道火化时是细致的。有些墓,骨灰内有贝壳,是当时的货币。巍山太仓街北掘出的火葬墓,也是明代的。火葬罐成椭圆盒子形,四周有十二生肖,出土时盒子外陈列着铅碗,大半已破碎。
图9
图10
图11
图12
清代初年,地方官吏屡次严禁火葬,因而清代多棺葬,火葬墓已甚少,处理死尸的方法,就由简单而变为繁复,甚至奢侈。
我们只调查过一百多公里一条线上的火葬墓群。离公路或旧路稍远的,都没有去,我们没有调查的地方,火葬墓群当然还有很多。
据《蛮书》记载,唐时“乌蛮”火葬,“白蛮”不火葬,但现在存在白族自治州内的火葬墓,说明宋、元、明三代,白族也是火葬。这可能由于阿叱尼教普遍的传到白族区域内,把火葬推广到这些地方。我们看火葬墓碑后面,题尊胜陀罗尼经,或往生咒,而本文都是梵文,最后题阿叱尼某某。可知火葬是要经过阿叱尼手的。我们在风仪北汤天村阿叱尼庙子里,找到宋、元、明佛经很多,其中有梵文注汉文本,也有全梵文本,可知明朝以前,白族区域内阿叱尼是懂梵文的。现在剑川还存在阿叱尼三家,他们的经典。已全是汉文了。剑川次毕河村北头,有一块地,村人称为火化场。大理感通寺后,还有一个石架,村人叫它火葬架,想来都和古代的火葬有关。
从现在白族词汇来说,棺葬墓的各部分名称,如棺材,含口、墓圹、碑心、帽券、海底板等,都没有白族语名字,可知棺葬是学汉人做的。白族地区现在存在的古墓,也没有保存着明朝以前的,所有明朝以前的棺葬墓,大多数都是随沐英来的官兵及其后代。最近大理县文化馆在苍山中和峰麓清理了嘉靖时韩政夫妇墓一座,随葬品相当多。据墓志,韩政就是明朝的武德将军,他的墓的形式。就是白族地方明代棺葬墓的代表。
原载于《文物》1960年第6期。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