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宁区博物馆探寻古滇遗韵

3f688581a320240912152328

晋宁区博物馆

8b8282e7c920240912152328

青铜奁

029f0931df20240912152328

青铜鼓形牛杖首

1a3c5b40ac20240912152327

东汉陶屋模型

bec044a21120240912152327

郑和雕像

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已经评定的第五批国家二级博物馆,晋宁区博物馆入选其中。

博物馆评估定级,是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从博物馆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评比,将博物馆依次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等级。其中二级博物馆需要有藏品10000件(套)以上,或珍贵文物1000件(套)以上,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有全国意义。这次评定结果,既认定了晋宁区博物馆在馆藏价值、文化传播、教育推广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也再次印证了云南晋宁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所孕育的丰厚灿烂的滇文化。

晋宁区博物馆位于滇池西南岸月山上的郑和公园内,是晋宁区博物馆、郑和纪念馆、晋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三馆合一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改建于2014年,2017年7月11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馆内共有4层,常设“远古天地”“滇国文明”“郑和纪念馆”郑和·世界航海邮票展厅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4个展厅。博物馆内共收藏文物2419件(套),邮票8258枚。展出文物1000余件(套)、邮票2000多枚,是昆明市各县区博物馆中馆藏珍贵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让我们一起走进晋宁区博物馆,探寻古滇遗韵,领略这座国家二级博物馆的无穷魅力。

揭秘滇国文明

晋宁是滇文化的发祥地,故事自然要从这里讲起。1956年,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古墓群6号墓中出土了一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金印——滇王之印。其印台呈方形,蛇钮,背有鳞纹,印面边长2.4厘米,印身高0.7厘米,通高2厘米,重90克,印文錾刻篆书“滇王之印”四字。它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记载的古滇国的存在,显示了汉朝与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往来。

在此后的考古工作中,又有一系列重大发现。2019年,考古人员在晋宁河泊所遗址中发现了一枚“滇国相印”封泥,实证了汉武帝在古滇国设立“滇相”,建立行政管理体系。2022年9月,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发布了河泊所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大量汉代封泥和简牍出土,文物的发现成为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对古滇国及其周边地区行使有效管辖的象征……

晋宁区博物馆“滇国文明”展厅,以滇国溯源、滇人、滇国的统治与军事、古滇流韵4个单元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带观众穿越千年,感受神秘滇国的灿烂文化。

博物馆里珍藏的宝贝精美独特、意义深远,各种器物处处反映着古滇人的生活场景和风俗信仰。在古滇国,牛不仅是农耕社会的重要劳动力,更是财富、地位和精神信仰的象征,牛的形象被广泛运用在青铜器上。青铜鼓形牛杖首是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的杖头铜饰之一,其上端为立体的牛雕铸,下端为铜鼓形器座,座下为圆銎,銎内多残留有木杖遗迹,銎两侧有穿孔,横穿铜钉以固定木杖。还有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青铜牛头饰等,造型栩栩如生。出土于晋宁金砂山墓地的青铜奁和陶屋模型,年代均为东汉时期。奁,是中原地区的典型器物,用于盛放梳妆用品或食物,以漆木质居多,也有陶质的,铜质的较为罕见,云南曾出土过铜奁,为数甚少,可视为外来输入品;陶屋模型,则体现了中原汉人南迁,滇国房屋建筑逐渐褪去“干栏式建筑”的色彩,融入了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

汉文化与滇文化的交融,在文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多元统一的特点。晋宁区博物馆中大量展陈着这一时期的文物,通过不同类别的空间展现,我们得以一窥古代社会的文化融合,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命力。

述说交往佳话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600多年前,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和平造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开辟出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这位“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以智慧为舵,扬起和平的风帆,书写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晋宁博物馆的“郑和·世界航海邮票展厅”中陈列着全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2000多枚邮票,用特别的方式让观众领略郑和航海精神的国际影响力。邮票的类型多样,包括有齿邮票、无齿邮票、异型邮票、不干胶邮票、金箔邮票等,一张张邮票不仅纪念了郑和的航海事迹,也展现了世界各地对航海文化的历史记忆和共同敬仰。馆藏珍宝明代航海图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间,该图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它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经过整理加工而绘制的,详细记载了航线、针位、更数以及航道深浅等信息,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航海图集之一,为后人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博物馆中还设有“晋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讲述了各民族在晋宁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是展示地方历史文化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用生动的图文和精彩的故事,引导大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担负文化传承使命

近年来,晋宁区博物馆“引进来”结合“走出去”,先后举办了“翰墨典藏 天雨流芳——昆明市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红河三绝——乌铜走银·紫陶·锡传统手工艺品展”等10余个精品展览,成为区域文化宣传的前沿窗口。先后参展“滇王与南越王”“谜踪之国——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展”“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等多个国内展览。

博物馆担当着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使命。晋宁区博物馆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来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馆内的恐龙科普阅读区、互动区、拓印体验区,为锻炼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思考和探索能力提供了场所。持续举办“知我家乡 爱我家乡”“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雷锋精神”等丰富多彩的教育研学活动。让“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举办“流动博物馆下基层进学校”文物宣传解说、拓印体验、文物法律法规宣传等活动。同时依托郑和纪念馆,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励和引导群众不断弘扬“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睦邻友好、和平外交”的郑和精神。

历史长河星光璀璨,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晋宁区博物馆将以国家二级博物馆为新起点,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作者:李松  晋宁区博物馆)

(来源:云南日报,图片由晋宁区博物馆提供)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赞赏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