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韧 || 元代宣慰司的边疆演化及军政管控特点
元朝的宣慰司创设于蒙元时期,经历了一个由内地向边疆的演化过程,在元代中后期突出分布于西南边疆。元朝西南边疆宣慰司是边疆军政管控机构,其长官宣慰使均兼都元帅或管军万户等军事职衔,负责...
于希贤:元代云南行中书省的建设与滇池地区的水利
公元1254年秋,蒙古大将兀良哈台“复分兵取附都部阐,转攻哈利章水城”。不久就结束了云南从南诏至大理国五、六百年来地方割据的局面。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立云南行中书省于善阐,改为中...
黔宁王遗记金牌
黔宁王遗记金牌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1974年南京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沐英十一世孙沐启元墓中。上部刻有两片蕉叶,正中为“黔宁王遗记”五个大字;右左两边刻“此牌须用”“印绶带之”,以示庄重、恭...
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
《山海经》自古号称奇书。全书虽不到三万一千字,但它却记载了约四十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以及这些邦国、山、水道的地理关系、风土民俗和重要物产。此外,它还记载了百多个历史人...
方国瑜:《马可波罗云南行纪笺证》
则波罗沿途留心考察,故所述较之他处为详,前人考释亦多确解,瑜摘其书中关于云南之数章,为沙海昂注所未言,或已言之未安者,参证文献及个人调査所得,略加考证,芜杂录之,求教于世之博雅者。
方慧:试论元朝在云南的民族政策
方慧教授 历唐到宋,云南相继处于南诏和大理政权的统治之下,直到1253年忽必烈万里出师,一举灭掉大理,从此在云南永远结束了地方割据的局面。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疆,不但屏障一方,兼可为联系...
论明代统治者对云南边地佛教的经营及边疆治理的影响
摘 要:明代统治者基于经略云南的政治考量,通过政策扶持、设僧司衙门、礼遇僧人、兴建寺院、僧籍管理、地方官员参与、传播佛教文化等多种手段,为云南边地佛教营造出相对和谐宽容的宗教文化环...
在晋宁区博物馆探寻古滇遗韵
晋宁区博物馆青铜奁青铜鼓形牛杖首东汉陶屋模型郑和雕像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已经评定的第五批国家二级博物馆,晋宁区博物馆入选其中。博物馆评估定级,是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博物馆评...
屈春海 倪晓一:马嘉理被杀案件的审理
光绪元年(1875年),云南发生英国驻华翻译官马嘉理被杀事件。多年来,对于马嘉理被杀事件发生的过程、英方从中获得的利益、乃至《烟台条约》对中国社会在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学界已早有定论。但...
贾石 | 建构“西南夷”——从“滇”的归属入手
摘 要:《史记》《汉书》中的“西南夷”是一个变化的复合型概念,包含多重维度:地理方位上的“西南夷”是以巴郡、蜀郡为基准,并向西南方延展的概念;政治经略中“西南夷”的指意则相对具...
蔡亚龙:明代边地儒学教育体制变迁与政治一体化进程——以云南永昌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明代云南永昌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儒学学校发展轨迹:最先出现的是边地卫所治下的特殊社学,它们虽以“社学”为名,却表现出明显的官办特征,教学内容具有边地和军事特点,更近于官办儒学形式;继之...
潘先林 || 辛亥革命时期云南军都督府民族政策析论
云南军都督府继续了早期同盟会革命宣传中极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发布了《滇军政府讨满洲檄》;较早接受了“五族共和”主张,满族知府崇谦得以死里逃生;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了事实上的“七族共...
方国瑜 | 唐代后期云南安抚司(南诏)地理考说
一、西洱河部族社会与唐朝设云南安抚司 中国西南地区的族属和部族自古以来是复杂的,但由于各地居民在经济文化上相互联系,友好合作,因而始终结成一个政区,而且不断地充实着。作为一个政治单...
杨寿川:论明清之际云南“废贝行钱”的原因
海贝(俗称“貝巴子”)是一种自然物。我国历史上商、周两代都曾经将它作为货币使用过,迨于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相继变革币制,这种自然货币才逐渐为刀、布等金属铸币所代替。云南在古代也使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