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历史上素有“遐荒之地”之称,但在编修地方志上,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建树。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现存省、府、州、县志共计390余种,卷帙浩繁,这些凝聚编修者、辑刻家心血的地方志著作,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它是我省编辑出版史上的浩大业绩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亦是我省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被前人称之为“滇学”。(即云南地方文献之学)现将历代云南著名方志的部分著作简况,选辑于后。悖误之处,谨望教正。
(东汉)《哀牢传》附《永昌记》
东汉时杨终著。杨终字子山,成都人,事迹见《后汉书杨终传》。其著《哀牢传》一事详见《论衡》。此志作于汉明帝时,是云南方志之祖。亦为考证哀牢最原始的资料。
《永昌记》一书,今无可考,当是汉魏云南之古志。
(三国)《哀牢国谱》
三国时蜀国人诸葛亮纂,佚。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人,后隐居隆中。生于东汉光和四年,本于蜀建兴十二年。曾佐刘备创建蜀政权,对开发我国西南地区颇有贡献。著有《诸葛亮集》。哀牢国、古国名,当今云南保山、永平县地。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推行安抚政策,见其地居民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故)为共国谱也。此国谱凡分四篇,“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行巡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资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此书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经清顾欀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皆有注录。又据称,此书颇为哀牢国所重,“每刺史校尉至,赉以呈诣。”此书以图为主,辅以少量文字,记载地理形势、建置官署、居民物产、风俗人情等,与图经同属一类,可视作早期云南地方志书。
(魏晋间)《永昌郡传》
魏晋间佚名撰。卷数不详。今存清人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今人方国瑜辑本收于《云南史料丛刊》第一辑。今人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辑本。王谟辑本作一卷,以所记永昌郡之文置于卷首。方辑本另附《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八,引《永昌记》哀牢王射猎一条。王叔武辑本按郡归纳原本,以郡为纲,以所记途程前后为序,稍有条理。此传为较早一部云南古代方志。辑本中所记郡名有:犍为、朱提、建宁、越嶲、牂牁、兴古、云南、永昌等八郡。于云南境内各郡之风物土宜、各族分布及社会经济情况,记述甚为细致。为研究西南各族历史提供了他书所不经见的珍贵材料。
(魏晋)《南中八郡志》
魏晋间人魏完撰,卷数不详,体例无夸,今佚,有徐文德辑本,收入《云南史料丛刊》二十六辑,又有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辑本。除以上提及八郡之外,又并志交州,包括交趾、新昌、武平、九真四郡。此乃晋人记载南中公元三世纪末(南中指云南、川西南、黔西)全境与交州风土物产之早期方志。亦为我国的记载“剽国”(缅甸)事迹最早的志书。
(东晋)《华阳国志》
亦称《华阳国记》,亦是我国最早以志为名的地方志。东晋常璩撰,十二卷,约十一万多字。乾隆间刻涵海本、古今逸史本、汉魏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国学丛书本。
此书记载晋代梁、益、宁三州地区(即今四川、陕西汉中及云南一部分地区)之地理沿革与历史变迁,自远古迄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有关云南史事集中于南中志,其余散见各志。自宋之丰中吕大防刻本以来,此书版本流传较繁,有关是志版本,可详见朱士嘉撰《华阳国志版本考略》(载于《燕京大图书馆学报》第70期)。今通行本中以乾隆刊涵海本较好,《滇系》《云南备征志》所录南中志,即据此本。
该志分为十二卷,卷一至四着重介绍巴、蜀、汉中、南中地区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现象;卷五至九以编年体形式介绍从西汉到东晋的百年间,据蜀各朝代统治者之政治兴亡;卷十至十二主要介绍蜀中各方面名人。将历史、地理、人物三者结合,汇于一编,开创了地方志综合编纂之先例。志书体例完备,反映了当时方志的发展水平,故历来受到称道。吕大防称“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其“文词雅典,具有史裁。”
作者常璩为蜀人,字道将。李势时官至散骑常待,对蜀事见闻亲切,故而记述甚详,且横排门类,纵记古今,后世修志者,据为典则。
(唐)《蛮书》
该书十卷,唐樊绰撰。成书于唐咸通初年,原书已佚。清乾隆年间开四库馆,自《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录而成,流传至今。1962年经向达校注,中华书局编印发行。原书名称较多,《宋史·艺文志》称《云南志》,《永乐大典》又称它为《云南史记》,著录最早的《新唐书·艺文志》称之为《蛮书》。清代辑录时,以聚珍版印行,此后又有琳琅秘宝丛书新印本、闽本、云南备征志本和渐西村舍本等,均为聚珍本重刻本或翻刻本。该书分别为云南界内途程、山河、江源、六诏、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等分卷,撰次极详。实与志中最古之本。宋祁作《新史·南蛮传》,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载南诏事多采用此书。程大昌亦在撰《禹贡图》时,引所述澜沧江以证华阳黑水之说,为宋时甚重。书中所载贞元十年,唐与南诏会盟碑、云南物产、风土及云南农业、手工业之发展情况,均为今人研究云南之重要史料。本书附有关文献及系表等,尤便检索阅览。惟校注时未参考云南地方志,仍有讹误,但乃具较高的学术价值。过去的云南《学术研究》曾载过《蛮书校注订误》文章,以供参阅。
樊绰为安南经略使蔡袭幕,于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曾游安南,次年二月城为南诏所破,“蔡袭阖宗死者七十人,幕府樊绰取袭印,走渡江。其后又任夔州都督府长史。
(元)《云南志略》
元大德间(公元1297—1307年)刊本,李京撰。共四卷,原本已佚,尚有李京序、虞伯生序、元明善序及部分志文流传至今。明陶宗仪《说郛》收录之,另有近人张国金据《永乐大典》辑本。商务印书馆曾据明抄本《说郛》排印。
此书之成书经过及内容,据李京自序曰:“尝览乐史《寰宇记》、樊绰《云南志》及郭松年《南诏纪行》,窃疑多载怪诞不经之说。大德五年春,奉命宣慰乌蛮,比到任,值缅事无成,诸蛮拒命,屡被省檄,措办军储事。乌蛮、六诏、金齿百夷,二年之间奔走几遍。于是山川、地理、土产、风俗,颇得其详,始悟前人记载之失,盖道听途说,非身所经历也。因以所见,参考众说,编《云南志略》四卷。”成书于明大德七、八年间,当时李京任云南乌撒乌蒙宣慰副使。此书未经刊行,仅有钞本,明代中叶即失传。但此书对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巨。虞伯生序曰:“余尝按而读之,考其土产、风气、服食之宜、人物、财力之愚智勇怯,山川形势之阨塞要害,而世祖皇帝之神威圣略,概可想见,未尝不俯仰而兴叹也。”可见时人对此书之推崇。就史料价值而言,李京作书时见大理图籍及元初政事之书文典册,而这些文献后亡佚无存,故此书所载颇为重要。明景泰《云南志》所载元代事及元以前之沿革,亦大多采自此书。书中所载南诏、大理诸王传位年数或年号,对考校南诏、大理纪年颇为有益。而“诸夷风俗”各条,甚有助于民族社会生活之研究。
(洪武)《云南志书》
明洪武十四年既平云南,诏懦臣考定图籍及前代所有志书,更定而删裁之,明年六月成书付锌。《明史·艺文志》地理类有著录。该书六十一卷。
(洪武)《云南志》
明王景常、程本立同纂,平显编。卷数不详。洪武三十四年(即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刊本。未见传世。
修志事见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五艺文志。王、程原稿初名(洪武)《云南图经志书》,后经平显重编,易名(洪武)《云南志》。成书于洪武三十三年,(公元1400年)次年锓版。编端载景常自序及平显后序。周弘祖《古今书刻》、刘文征(天启)《滇志》、《古今图书集成·方与典》、(道光)《云南通志·艺文志》等记载滇事之书均有著录。
景常即王奎之字,松阳人。初官山西市政使司右参政。因事谪戍临安。本立字原道,槜李人,洪武中谪戍马龙。平显字仲徵,钱塘人,洪武间谪滇。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
明郑郑颙修,陈文纂,共十卷,景泰六年(公元1456年)刻本,前六卷为地理志,后四卷为艺文志。地理分府州之建置沿革及事要二项;事要又分郡名、风俗、形势、公廨、学校、井泉、堂亭、楼台、寺观、祠庙、古迹、墓葬、桥梁、馆驿、名宦、人物、科甲、题咏等二十二门。该书第五册海虞陈揆稽瑞楼及北京图书馆均装有原刊本,云南省图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本传抄庋藏,晋宁方树梅学山楼藏本系从云南省图书馆录出。
该书系奉朝廷诏令天下修志,事要所载文字并非当时采访,而大多录自前志,故成书较速、内容简略。却是现存明修《云南志》中比较完备的,颇具重要参考价值。
陈文,文景泰二年官云南右布政使云云,盖谷实监修,而诸葛元声称方岳儒臣,即文也。陈文字安简,庐陵人,正统元年进士,授编修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事迹见《明史》书传)。
(弘治)《云南总志》
明代彭纲纂修,卷帙不详,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成书,抄稿待刊,未见传世。该书编端载彭纲自序,此序文收入(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五(艺文志)。
由于《云南图经志书》详于诗文而略于事实,为补其不足并续记后来事迹和人物,弘治十六年,云南巡抚彭金,以为省志“关制度,寓劝惩,不可不修”,倡议再修《云南省志》。委任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校彭纲主其事,彭纲乃定为款式,指出合考书籍、公案,嘱教授李介等督诸生儒人,依式编录。由建置至仙释都二十七目,于弘治癸亥修成。后周季风纂修(正德)《云南通志》即以是书为蓝本。
彭纲,字性仁,江西清江人,曾官云南按察副使。
(正德)《云南志》
明周季凤纂修,四十四卷。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刊本。浙江鄞县范氏天一阁藏有原刊本,天一阁书目有录,北京图书馆藏影抄天一阁抄本,云南省图书馆又据影抄本写多一部庋藏。
该书乃于彭纲《云南总志》基础上,重加编次而成。纂志义例二十三则。卷一迄卷三十三为正志,卷三十四迄四十四为外志。是志纲以流记,题以分事,体例周密,比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详尽,要事为前志所无,所载社会、文化史料甚多。正志首刊布政使司,次以各府州、各指挥司、各宣慰使司、宜抚司、长官司为经,而以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土产、户口、田粮、屯田、职田、风俗、公署、学校、城池、驿堡、哨戌、铺舍、关梁、合榭、祠庙、坟墓、古迹、官迹、进士为纬,复以事要、名宦、流寓、乡献、列女、文章系后,其它寺观仙释及汉唐诸夷传,大理国传、缅甸列传为外志,元明碑碣诗文殿后。义例及晁必登序皆称全志四十五卷,谛检卷帙,实仅四十四卷。
纂修者周季凤,字公仪,江西宁州人,云南提刑按察副使。晁必登宜宾人,云南按察司佥事。
(万历)《云南通志》
(明)邹应龙修,李元阳纂。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云南按察司大理府刊本。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龙云灵源别墅排印本。共十七卷。
是书系邹应龙提倡修志,乡人以李元阳“齿居乡石,或识往事,因属笔焉”。全书总厘十二志,即地理、建设、赋役、兵食、学校、官师、人物、祠祀、寺观、艺文、羁縻、杂志。下分五十八目,而于《地理志》《羁縻志》考述尤详。新辟《兵食志》载明代卫所、军食、屯征,是研究云南经济发展的珍贵史料。《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著录此书。俱作十八卷之误。明刘文徵《天启志》,清修雍正、道光、光绪诸通志亦著录,皆作十七卷,与原书合。该志自刊于叶榆以后,传世极稀。天津任振采“天春园”藏原刊本一部。1932年云南省通志馆曾与任氏协商,得晒蓝本,复抄一部寄上海排印五百部,于1935年出版,分装八册,使仅存孤本得以流传。省图书馆藏传抄任氏本及排印本。原刊本载李元阳自序,叙例七则,排印本增龙云重印序。
邹应龙,号兰谷,长安人,进士,曾于万历年间官云南巡抚。李元阳字仁甫,号中溪,太和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荆州知府。
(万历)《云南通志草》
明包见捷纂修。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成书,钞本未刊,二十二卷。
据(天启)《滇志》卷四十四《包见捷传》载修志事:“汝钝争议矿税落职,居家时作《志草》。”以后滇中所修群志,均不载其卷数及序跋。唯(天启)《天志》的“凡例”谈及,知在万历癸已成书。天启年间纂修《滇志》时,以《通志草》为底本,(天启)《滇志》于各门类之前,多见包氏《志草》之说,尚可概见其书内容。清嘉庆年间师范篆刻《滇系》于《典故系》收包见捷《缅略》,保山袁文揆辑刻《滇南文略》,也载包见捷《论赋役税课》,道光阮修《云南通志·艺文志》,光绪唐修《续云南通志稿·艺文志》及汉以来耆旧录,皆称包见捷纂修《云南通志草》。
包见捷,字汝钝,建水人。进士,官侍郎。
(万历)《滇略》
明谢肇淛纂辑,万历末年(公元1620年左右)刊本,传世极稀,今仅见抄本。其版本据《郘亭知见书目》载,有明万历刻本。原为锄经堂倪氏藏书,四库全书本;清抄本原为朱吴拜经藏书,后归丁氏八千卷楼后再归南京图书馆(江苏国学图书馆),云南备征志本(节录)据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清抄本录出收入。
是书乃谢其官云南时所作,此书刻于叶榆。分十门:一曰版略,志疆域也;二曰胜略,志山川也;三曰产略,志物产也;四曰俗略,志民风也;五曰绩略,志名宦也:六曰献略,志乡贤也;七曰事略,志故实也;八曰文略,志艺文也;九曰夷略,志苗种也;十曰杂略,志琐闻也。虽大抵本图经旧文,稍附益以新事,然肇淛本属文士,记诵亦颇博洽,故是书引据有证,叙述有法,较诸家地志体例为雅洁。薛承矩序称其上以搜杨终、常璩之所未及,下以补辛显怡、李京、杨慎、田汝成诸记载之漏遗。杭世骏《通古堂集》有是书跋,亦谓其详远略近,博观而约取,苍山洱水之墟,称善史焉,均非溢词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八,史部地理类一)。
纂辑者谢肇淛,字在杭,福建长乐人,官云南布政司右参政。《明史·文苑》有传,附见郑善夫传中。
(天启)《滇志》
明刘文徵纂修,天启间(公元1621—1627年)刊本,又名天启《云南志》。是书最末题有“云南布政司济用库副使李荣梓刊志,匠头陈信、王家相”及缮写人姓名,知已锓版,但未见刊本传世。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旧钞本,系山东诸城邓村尹氏棣华书屋旧藏。解放前中央研究院据此晒蓝一部。抗战军兴,迁院入滇,此晒蓝本与俱,至是湮没三百余年庋藏,并录有副本,又重见南中,惟写校不精,讹误甚多,有待订正。
该志内厘十四志,九十四目,前载自撰凡例五则,并录李元阳通志序例六则,包见捷志草序例八则。此书为云南明代最后纂修的一部省志,其体例大都沿旧志,补万历初年以后五十年间事,颇称完备。此外尚设有旧志所无类目,如“旅途”“土司官氏”等。以纂录资料而言,亦是明代云南志书中最完备的一部。天启年间云南诸旧志流传已稀,迨此书出,由于卷帙较多,载述较完备,故明末清初言滇事者,多本此书。顾炎武、顾祖禹记云南之事皆依据此书。《明史》云南土司传及晚明事迹多摘于此。清康熙《云南通志》摘录更多。故该书对后人影响甚大,为研究云南明代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史料。
刘文徵,字懋学,昆明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
(清)(康熙)《云南通志》
(清)蔡毓荣修,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纂修,卷帙不详。次年成书,抄本未刊,未见传世。
修志事见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范承勋修《云南通志、凡例》称:“云南通志修于癸亥年,彼时秩序恢复(指平定吴三桂之乱)未久,献残文缺,虽纂未全,但钞未刻。”范在《题奏纂修云南通志疏》又称:“云南通志,先于康熙二十三年,经前督蔡毓荣于会典正在纂修事案内,纂成抄本,具题送部在案”。又丁炜序称:“云南通志,编自癸亥,时值元凶初殄,百务创兴,故老遗书,咨访未遍,记载间断或缺略。”又吴自肃序称:“岁癸亥,前督蔡毓荣,仰承俞旨,辑书以献。可见蔡氏督滇曾修有省志,仅未传世而已。
蔡毓荣,奉天锦县人,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官云南总督。
(康熙)《云南通志》
清范承勋、王继文同修,吴自肃、丁炜同纂,三十卷首一卷。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刊本。印本甚稀,故宫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云南人民出版社藏有原刊本。1930年昆明在旧文庙内设民众教育馆,缮修尊经阁时,折除楼梯板壁,发现了(康熙)《云南通志》版片,堆存于楼梯下,封存已久,无人知道,后全部送交省图书馆,重印数十部,但各卷共缺四十余页。
修志事据范承勋、王继文二序称:“癸亥旧本,仅袭旧文,采擅近事,遵部限而上之,未及精详,尚多缺略,乃续为纂修”。可见范书之前已别有一本,而此书只是续修。再雍正时,鄂尔泰“咨复安南国王疏”说:“滇省通志、于康熙二十二年奉旨纂修,前督部院蔡毓荣纂成单本,具题送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前督范(承勋)更加考定刊刻,已久颁行。”所说的即这部云南通志。
此书卷首有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王继文上《续纂云南通志疏》,康熙三十年范承勋序、王继文序,于三贤序、许弘勋序、张仲信序、毕忠吉序、吴自肃序、丁炜序、张毓碧序。凡例二十四则。首图考,迄杂异,凡三十门,五十八目。康熙年间两度纂修的云南通志,用力甚少,仅只保存旧文而已。所补清初数十年事迹,虽具条理,也十分疏略。
范承勋,辽东沈阳人,康熙二十年云贵总督。王继文,奉天广宁人,康照二十年云南巡抚。吴自肃,海丰人,云南提学使。丁炜,晋江人,姚安知府。省图书馆,滇南梁氏二十万卷楼均有藏本,梁氏所藏今捐庋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北京图书馆亦藏有残本,存二十五卷,缺六卷。
(雍正)《云南通志》
清鄂尔泰修,靖道谟纂。三十卷首一卷。乾隆元年(公元1741年)刊本。江苏国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滇南(建水)(梁书农)梁氏二十万卷楼皆有藏本。
雍正七年(1729年),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命靖道谟篆修两省通志。乾隆元年完成云南通志,六年完成贵州通志。二书同时锓版。云南通志成书时,鄂已去官,由继任总督尹继善、巡抚张允随表进。故未言纂修始末。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说:“雍正七年鄂尔泰总督云贵,奉诏纂辑,乃属姚州知府靖道谟因旧志增修,乾隆元年,后任总督尹继善具表进之。”
是书因系旧志增辑,厘三十志,志各一卷。各志之下,间附子目,首图说,终杂记。与康熙云南通志相较,十之八九相同。稍有增损,惟如大事沿革考应补康熙通志以后的事,而是书不立此门。可能是因当时文网甚密,为避免文字狱之故。但除补旧志所无外,对冗复失当者则删去之。对原作子目处理之“课程”、闸坝、堰塘,今皆别自为门,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仍认为“是编纲领灿然,视原有颇有道理”。
鄂尔泰,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满州镶兰旗人,云贵总督。靖道谟,黄冈人,姚州知府。
(乾隆)《滇志略》
清谢圣纶纂辑、十六卷,乾隆间刊本,未见传世。是编原各《滇黔志略》共三十卷。(道光)《云南通志、艺文志》有著录。滇黔合志,尚无其书,谢氏首创《滇志略》十七卷,《黔志略》十三卷。其于分野,谓天官家聚讼已久;于田赋、经费、职官、兵防等类,谓朝廷自有定制,各郡邑并有全书,俱削而不录。编中每条下皆注所自出,于滇南诸纪载书中,尚为善本,间附按语,亦斟酌不苟;惟沿革一卷,尽录云南旧志,其余采旧志并郡邑志者,俱未能考志所自出之书。风俗卷中,每就一二传闻之事,以概其余,殊多失实,是则疏略之处亦屡见不鲜。此志成书于乾隆癸未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道光距乾隆为时未远,阮志纂修尚亦得见,后竟散佚无睹。
据该志乾隆癸未(二十八年)自序称:“待罪于黔之柱邑凡五载,待罪于滇之云邑及通判维西凡九载,因成此书,采于志者十之三,采于史子集者十之七,始于乾隆戊辰(十三年),辛已(二十六年)……滇黔合志,向无其书,圣纶独创为之”。
谢圣纶,号研溪,建宁人。
(嘉庆)《滇系》
清师范纂,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刻本。为云南省志,全书四十卷。前有费淳、姚鼐、洪亮吉等序。正文分为十二系。其一为疆域,包括沿革、形势、关驿、城池,其二为职官,包括兵防、循、草;其三为事略,包括师旅、封拜;其四为赋产,包括仓储、钱法;其五为山川,包括水利,古迹;其六为人物,包括选举;其七为典故;其八为故文;其九为土司;其十为属夷;其十一为旅途;其十二为杂载。而“典故”“故文”占全书大半,为其特色。事略为编年之作,亦为人称,是书取材,大都出自志乘。言必有据,志中每事之末,多有附论或有切要可观者。姚鼐序谓,“撰论古今是非,综合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洪亮吉序谓:“考古证今,由近朔远,其陈列利弊,搜罗隐显,非生长其地,熟其山川井邑,而又通达世务周知治术者,能若是乎”。此书历来颇得佳评,一向被视为清代名作,且此书全系私人所纂,尤其不易。
师范,字端人,号荔扉,一号全华山樵,赵州人,乾隆甲午(公元1774年)举人。初官剑川州训导,以卓异擢安徽望江县知县。是书由师范初刻于望江官廨之小停云馆,光绪丁亥(公元1887年)由云南通志馆重刊。
(道光)《滇考》
清冯甦纂修。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刻本。此书乃冯甦游宦永昌司时所作。凡上下卷三十七篇。目的为考山川风物、稽部落聚邑,核境土疆界、评得实存亡,以佐政治。当时学者魏裔界序称:此志有九善:“可以存龟鉴,可以佐庙谟;可以劝循良;可以见兵机,可以助防御;可以资博识;可以征螳臂,可以戒穷黩;可以备与用”。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亦称“此书甚佳”。
冯甦,字再来,号蒿庵,浙江临海人,任官云南按察使,刑部右侍郎等。
(道光)《云南通志稿》
清阮元伊里布等修,王崧、李诚等纂,始纂于道光六年,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己未成本,次年刊本。是书未经进呈,适元调京。由继任云贵总督伊里布序而刊之。光绪二十年 (公元1894年)重印。此志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任氏天春园、傅氏双鉴楼、云南省书馆、滇南梁氏二十万卷楼均有庋藏。
道光六年,由云贵总督阮元总裁,王崧总纂,后因王崧意见不合而辞去,由黄岩李诚继任总纂踵其事。该书编端载伊里布序,凡例十八则,内厘总目十五,即:诏谕、圣制、无文、地理、建置、食货、学校祠祀、武备、秩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等,子目六十八。份量较前修云南志书大增,内容十分丰富。(共二百一十六卷,首三卷)此志横排门类,纵贯古今,尚有“存疑”“刊误”二卷,体例整齐,详略得当。在今存明清两代所修云南通志十种中,算是编修得最好的一部,因为前此纂修,只是取旧志略加删补,而此志用力最勤,非那些奉行故事、潦草塞责之志书可比。其凡例说:“每类必详悉颠末,正文专引成书,不敢参私议,亦不敢漏载出处,攘美前人,间有所辩,则加谨案,双行夹写”。虽其门类多,仍照旧贯,而所录事迹、称引条举,多足征信,且各门互注,少有复出歧异之弊,层次井然可观。该书反映地方特色,详载少数民族和边事。梁启超将其引入清代名志之列。方国瑜称其“体例整赡,详略适当,明清滇省志今存者十,此为最善之本。”
阮元字伯之,号芸台,清经学家,江苏仪征人,官浙江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等。王崧字伯高,号乐山,云南浪穹人,授武乡知县、饶平知县、揭阳知县。李诚,黄岩人,顺宁县知县、姚州州判。伊里布,字莘农,满州镶黄旗人,嘉庆进士。历任陕西、山东、云南巡抚,道光十五年升云贵总督。1840年初任两江总督。
(光绪)《云南通志》
清岑毓英修,陈灿、罗瑞图等纂。共二百四十二卷首一卷。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始纂,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完成刊本。此志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及云南省图书馆均有藏本。道光十五年以前内容未另刊刻,与阮志共版抚印。
该志编端载王文韶、谭钧培、岑毓宝、高钊中、英奎、普津等六人序,凡例十八题,全书总厘十五目,共计二百四十二卷,卷首一卷。后附《忠义录》三十二卷,《忠义备考》一卷,《列女录》八卷,不入卷数。与道光志同,体例一本阮志。细目略加补为六十六。卷首修志题名有总裁、参阅、监修、督办、协修、校对,而无总纂。是书详记道光十五年后至光绪初年之事,所记咸同军事,采访多据传闻,与事实有所出入,难于信今传后,世咸病之。再加上无总纂,“总理不任笔削,拥虚名以束下;分纂各持意见为撰述,无所禀承折衷。总理既于分纂之优劣勤惰则不甚别白,分纂则益轻总理。于是志在薪水者相率故怠,缓延岁月;黠者甚至希旨迎合,徇私纳贿,行恩怨于其间,戎事、职官、人物诸门,多是非失实;而采辑之伪误,文字之鄙冗,亦不胜指。”从以上赵介庵所披露的修志内幕,机构如此腐败,自然修不好志。
岑毓英,字彦卿,广西西宁人,云南巡抚及云南总督。陈灿,贵阳人。罗瑞图,澄江人。
(光绪)《续云南通志稿》
清唐炯、王文韶等修。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86)始纂,光绪二十五年完成,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四川岳地县刊本。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均有藏本。
该志共一百九十四卷首六卷。是编不载序跋、凡例,前列修纂职名,引用书目。内厘总目十三,子目八十七,共二百卷。新增“洋务”一门。此书体例分目,有的与(道光)《云南通志》不同,引书不详注出处,书名录于卷首,资料不出前志,只是精简字句而已。此书由总督魏光焘进呈,题名《续云南通志稿》以示续阮志。《清史稿》史部《地理类》,《清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六《经籍志》皆著录。
此志之修纂,表面是以光绪岑修。凡属政典如洋务、盐矿、裁兵诸大端,竟付阙略,未便咨送,故议改修。实则为唐炯时官云南巡抚,后又督办矿务,有人告发唐贪污巨款,为掩其罪,乃重新开局修志,自任总裁,聘一二文士删削前志,成书二百卷,唐乃报销数万两耗费了案,故此书之潦草,更甚于岑志。
唐炯,字鄂生,镇远人,官云南巡抚。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筹备设云南通志馆纂修,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二月修定铅印,历时十八年。龙云、卢汉修,周钟嶽等纂。各馆均有庋藏。
是编集历朝旧志,勒为一书,芟复访逸,苴阙正谬,并以光绪二十七年迄宜统三年事续之。辛亥鼎革改元后事别作长编。正编厘纲五,曰大事记、曰图、(其目九)曰表、(其目六)曰考、(其目二十五)曰传(其目十七)。共有目二十五,此志有编纂、校印始末及序、跋、凡例等,编纂始末较详。总二百六十六卷,印书八百部,每部四十册。整部志书之体例、内容较明清云南方志充实完备,后人评其是云南地方志中“一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书。”志中如赵星海《方言考》、方树梅《艺文考》、方国瑜《金石考》等,不仅内容详备,资料充实,且颇具地方特色。在记载云南最早采用近代机器生产的官办企业机器局、印刷局、邮政、电报局等创建及生产情况方面,提供了较多史实资料。同时,在编志前后过程中,所发生的规定、条例等,也有一定参考作用。该志简首载龙云、卢汉、周钟嶽、秦光玉诸序,末载梁之相跋。编中有图三册,印刷尚精,内容较旧志文简事详。条理井然,仅印正编,长编原稿存省图书馆。
龙云、卢汉,俱昭通人。龙云,字志舟,曾任云南省主席。卢汉,字永衡,曾任云南省主席。周钟嶽,字生甫,号惺庵,剑川县人,曾任《云南杂志》主编,省通志馆馆长及省教育司长。秦光玉,字璞安,号瑞堂,别号罗莲山人,曾任省教育厅厅长。
(民国)《续云南通志编》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根据民国十九年冬省主席龙云的提案,决定成立省志筹备处,在编纂《新纂云南通志》的同时,用一套班子再修一部民国云南省志——《续云南通志长编》。周钟嶽为筹备处主任,省属各厅长为筹备员,马金墀、陈价、孙光庭、宋家俊、钱用中,秦光玉、袁嘉穀、顾视高、吴琨、由云龙、熊廷权、肖瑞麟、李增为顾问,方树梅、何秉智为常务干事。同年九月一日将筹备处改为“云南通志馆”,先设在翠湖九龙祠,1939年因避日寇轰炸,迁至海源寺龙云的灵源别墅,次年再迁至龙庙。周钟嶽任馆长,赵式铭任副馆长,袁嘉穀、由云龙、顾视高、吴琨、宋嘉俊、李根源、金天羽、钱用中、秦光玉、熊廷权、肖瑞麟、张华澜、张士麟、张鸿翼、丁兆冠、马聪、徐之琛、华封祝、王桢、金在瑢等人任编纂员,方国瑜为编审、贾宝珖为校对。于1944年经审定委员会审定后,由周钟嶽进行了审阅修改。至解放前末能付梓。
是志原分八十卷,二十一大类,略四百万字左右。上起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下限一般在抗日战争结束(1945),是“衔接新纂《云南通志》继续修”的。后成稿汇订成册,因1948年前后,前通志馆机构、人事屡变,执笔者与汇编者的思想、观点不一及加上未经认真斟酌,故存在内容繁简、时间起迄、叙述详略、文字风格等方面的不一致等不足。但仍不减内容广泛、资料丰富这一特色。举凡这一时期云南的政洽、经济、军事、文化,都分门别类地条分续述了其兴衰消长的情况,加之编纂者大都是当时社会名流,时人修时事或耳闻目睹,其准确性是可靠的,是借以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云南历史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云南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1984年下半年,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将省图书馆藏原稿复制一部。从十一月着手整理。先后由彭丹、李显煜同志主持,经半年多的编校补阙,于1985年10月订稿出版印行。此次整理出版的《长编》原则上保持了保存原样、存疑、存真的原则,重在保存历史资料,对已佚原稿,待日后发现后补入,以臻完善。
《云南出版史志资料》第一辑,启发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