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钟瑜:陈荣昌先生与云南国学专修馆

20240427191123695-1f83e3b102755365ebc5708530b2c40a

陈荣昌先生(1860-1935)一生从事教育,惮精竭虑,以培养人オ,发扬祖国文化为职志。立德立言,躬行实践,以身作则,在其教导启迪崇高风范的影响下,出其门者,大抵为一时俊彦。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有益的贡献。

陈先生中年以后,息居林下,不求仕进,清寒自持,以鬻字为生,并从微薄收入中,以一部分救济贫民。澹泊宁静,高风亮节,为世所宗。陈先生晚年关心后进,注意到祖国传统文化接班乏人,必需大力培植青年,从事深入探讨,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乃约集门生友好,志同道合者如:李春醲(序青)、杨觐东(毅廷)、秦光玉(璞安)、周自镐(景西)诸先生,于1922年在昆明创办云南国学专修馆。陈先生从拟定规章制度,组织教师队伍,均亲身一一擘划。凡所延聘,皆学高望重,热心教育者。聘书均由先生亲笔书函。而安排课程,则听取各位老师意见,集思广益,然后决定公布实施。虽年事已高,经常亲自到馆讲授,毫无倦容。在其精湛学术及崇高品德的薰陶下,在各位老师宿儒的精心培育下,国专学生,大多潜心学习,身体力行,造诣日深。与昔年经正书院所培养的高材生,后先辉映,相得益彰。实不愧为一代宗师。现就个人记忆所及,对先生与国专有关事迹,略述一二。

筹备与办理

陈先生在筹备之初,对馆章十分注意。对学生人学年龄,学业成绩标准(入学程度)极为重视。决定入学学生,以能熟背《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文理通顺者,编入乙班;甲班则以具备抒发议论条理作述之能力,并須能诵读《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者当之。丙班,则以能识字,背诵经文者编入。

国专原系私立,经费除由发起人筹办外,一部分靠学费收入开支。原筹备会议决定,学生缴纳学费,逾期10天,即不许入学。陈先生对此不同意,立即写信给李序青(教务主任)提出修改意见,录其原文如下:

“序青老友鉴:馆章已阅数过,均妥协可用,惟纳学费逾10日即开除,似过严。拟稍减轻。或逾限二三次、即开除可也。招生章中,叙明本人为馆长,初意以为不宜。继思之,此次允为馆长,是虚名作招牌耳。即叙明亦无不可。书单可不必开,即如前日所云,买注疏可矣。”(注疏指经典著作解释的书籍,馆内提倡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为原则,故需买一些注疏类书籍,以作参考)

由此信中,可以看出陈先生对国专开办时的态度是积极负责的。此外,还有给李序青的另一封信亦值得录出:

“承示初四日开筹备会,即不必改期,敝恙虽未愈,当力疾一至,以便面商一切也。”

这封信,可说是先生筹办国专的决心书。克服疾病,积极参加国专筹备工作。就在陈先生的主持下,国学专修馆成立开办了。有人说,陈先生在国专仅仅是名誉上的馆长,那是不真实的。陈先生办理国专,是其一生最后一次办学,和以前办其他学校一样,既已承担责任,就一心专注在所办教育事业之中,勤勤恳恳,善始善终。因此有必要顺便提一提他一生致力教育事业的大概:在清末,两任贵州提督学正(一般称为提学使);一任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纂修官,国史馆协修官;并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又先后任云南经正书院山长(院长)、云南高等学堂总教习(校长);创立劝学所任所长,办理云南省优级师范,创立两级师范学堂,又分别创建云南法政、方言、工业、农业、蚕桑、森林等专科学堂,莫不认真负责,全力以赴。事实是:他当学官时,致力优选真才实学,凡有一长,绝不轻易放过(清末北京盛传梁启超的试卷是他看的,他一见梁卷,即认为是奇才,竭力推荐)。他办学校,则重视教学,经常到各教室巡视谛听教师教课,督促学生写日记。蔚成风气。同时严格整顿学风,考査学生勤惰,不稍宽假。发现人才,奖掖人才,不遗余力。晚年办理国专,根据多年办学经验,虚心采纳教职员工意见,作风民主,平易近人。

朔望考课

陈先生为了提高国专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写作能力,规定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十五),延聘当时社会名流,轮流出题考课,或由他本人亲自出题,在馆学生,均可应考。成绩优良的,分别发给奖学金。他对各生试卷,无不细心批阅,严格甄取。凡名列前茅者,亲自书写墨迹,奖给学生,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写作热情,在陈先生的鼓舞激励下,学习气氛,成进度,日新月异,与一般学校,大异其趣。

考课试题,大多为一文一诗,文重议论,诗严格律,如能填词者,也可以词应考。对议论文章,着重阐发个人见解,要求把握中心,鞭辟入里。诱导学生深人探讨,各抒所见,只要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无论正反意见,均可任情发挥。在他的教诲下,学生们大胆评论,独立思考,斐然成章。

附带记述一下,陈先生允许学生参加校外考课。那时,昆明有一明伦学社(在文庙内),也设月考。此种考课,略与国专考课方式近似,也由当时昆明在学术上有地位的人命题,择优录取,颁发奖金。国专学生前往应考者,一般名次都高。这种学校与社会配合的教育方法,对于策进学生学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习课程

国专学习课程,在初成立开学前,陈先生即与各位老师商定,以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古籍为主,包括经、史、百家、诗、古文辞等。并将刘宗周所著《人谱》列为甲班学生必修科,由秦璞安先生主讲。这一课程,着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端正人的行为标准,是学习的基础,陈先生对此极为重视。关于基本学科方面,《易经》由倪宣三先生主讲。《书经》《礼经》《孝经》三科,由秦璞安先生分年授完。《诗经》由郭理初先生讲,《中庸》由杨毅庭先生主讲,除依历代讲疏研习外,各位老师并就研究心得,编发讲义。《春秋三传》及其它子、史、书籍,则听学生各自选读。郭理初先生名燮熙(善画梅,人们称他雅号郭梅花),他每周为学生批阅诗作。史部则规定学生自行圈点,从《通鉴》入手,再及其它通史、断代史。有求更进一步的,也指导学习阅读刘知几《史通》马端临《通考》、杜佑《通典》及章学诚《文史通义》等。子部则规定先读《老子》再及其他。

课堂教育与课外阅读

国专成立时间不长,学校藏书不多,不足供学生课外阅读之需。当时昆明有两个较大的图书馆,一个是翠湖省立图书馆;一个是长春路省教育会图书馆,陈先生在课后和学生谈到,读书必须在专精外,更求博览。于是学生们除上正课外,经常到两大图书馆寻求自己所喜爱的图籍,果然开卷有益,短短几年,吸收了大量的知识。举一例说明:如《诗经》一科,课堂讲的是《诗经注疏》,我不满足于郑注,就到图书馆去找有关《诗经》资料十余种,并以《诗经源始》为主要参考,比较研究,得益良多。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在30年代,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陈先生虽没有这样提,但实际上已经这样办。回溯一下他主持云南省高等学堂期间,除命学生沿习研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外,并主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先后在该校开数算、物理、化学、法律、方言(即外语)等科系。师资不够,建议教育当局,派遣一批留日学生。并亲自到日本考察,吸取日本先进经验,购买实验仪器。回国后,在他著的《西书杂记》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余既居讲席,因研经之余,取西书而评论焉。尽余之责而已。”他在这样说后,并即见诸行动,所以俟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就分配在当时各个学校执教,讲授进步科技知识。晚年他主持国专时,仍本昔日办学态度,鼓励学生中西并学,新旧并进。因此学生得以泛读各科新书。此外有自己学习外语的,也有钻研数理的。尽管有个别同学,埋头故纸堆中,而大多数却能广取博收,丰富自己。

拜圣与祀圣

国专当时和一般学校迥异的地方,是重经、尊孔,重经已如前述。尊孔的表现形式,一是:每月拜圣(拜孔)两次,叫做“朔望拜圣”。当然这些做法,在今天看起来,是不合时宜的,但是陈先生却坚持这样做,翻阅他在国专时代的遗墨中,对规定“拜圣”,有这样的一幅手迹:“朔望拜圣,拟以10点钟(上午)为定。吾亦必来,不需人来请。”

拜圣的那一天,陈先生除偶病不适外,从不缺席。二是:“祀圣”(祀孔)。对祀圣礼仪,更是十分重视。下面是陈先生有关祀孔的两篇函件:

“祀圣礼节,即照来单行之(馆中给陈先生一份祀圣礼节程序单),所采祝文,嫌其繁冗,今为删削,亦有改定处,似较为简净可用。其乐章拟以《六经》为主,而遂章求之。只有《易》《诗》《书》《孝经》,而《春秋》《礼》《乐》,不免遗漏。故将《饮福》一章,略加点窜。如此则完备矣。”

“廿七日王府成主,在午前九钟、十钟之际,到祀圣时辰,自应较早。且致祭以早为宜。拟请属付执事诸君,早为陈设。仆定七钟前到馆行礼。其学生列名,每班一人,嫌其太少,则毎班三人,亦无不可。并请嘱学生届时早到,免误行礼。至素餐可以不备。以是日祭后即赴王宅,不能久延也。”

陈先生的授课时间,并未安排固定课目,他每利用拜圣后一段时间里,即席讲话。所讲内容,一以儒家哲学为主,勉励学生,重视《大学》所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反复讲授(30年后我们办理五华文理学院,以此为校训)。当然,此种理论,有其局限和落后的一面,但也有其可取的一面。说格物,即是研究自然现象;说致知,即是要认识客观事物;说诚意,即是凝神一志,潜心学习;说正心,即是明辩是非,择善而从;说修身,即是要严格律己,提高境界;说齐家,即是要搞好家庭关系;说治国,即是要热爱祖国,振兴中华;说平天下,即是要民胞物与,共进大同。所有这些,其实质与今天社会主义制度有并存不悖的含义。

学不倦 教不厌

陈先生对国专学生,确实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他期望学生有高风格,高姿态。他自己首先做到谨言慎行,廉洁不阿。他教学生不讲假话,他自己首先做到说话算话,如朔望到馆,虽年届高龄,每半月步行而至,按时不差,从未迟到。他勉励学生“收放心”——安心治学,他自己每天仍刻苦读书,习字,从不荒废。他谆谆教导,“读古书,明古谊”,他自己钦服钱南园先生(钱沣)之为人,在翠湖南路建立钱南园先生祠堂(今已废)。他常常说:要写好书法,必须刻苦练习。而他自己毎天临写,到老不衰。还记得,他曾手书《剑南诗钞》——陆游诗钞四卷,从头到尾,笔法揣凝厚重刚劲。这部先生手抄本,他拿给国专学生临摹,由于书法高妙,学生越学越爱学,越看越耐看。我们争相传习,使各人书法艺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感于先生认真治学的精神,奋起超赶先哲之心,不容自己。

两建馆址

在1922年建馆之初,由陈先生出面,获得教育行政当局的支持,向赵又新将军家属商借翠湖南路新建的赵公祠(今又新小学)给国学专修馆作为校址。该祠建成以后,楼房宽广,房舎美观,且又地处湖滨,环境极为清幽爽朗,真是一个理想的教学园地。但(1924年)借期届满,赵公祠主人,催促迁校,陈先生又与省教育行政当局磋商,拨昆明市文庙内崇圣祠作为馆址(与求实中学毗邻),搬移以后,学生们都有一种特殊感觉,在古典建筑内读古书,好像和圣贤为邻,缅怀先哲,思古幽情,油然而生。同馆舍最接近的,馆侧是仓(颉)圣祠,馆前为尊经楼。当时文庙未全部开放,庙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又有白鹭成群,朝夕鸣舞,此情此景,50年来,记忆犹新,此皆陈先生为我们后进设想周密之事迹,而永难忘怀者也。

学期考试

学期考试,是陈先生办理国专时极为重视的环节。届期斟酌命题,严格弃取。他对升级留级,所持的又宽又严的办学态度,是十分近情近理的。下录先生亲笔信一则,可以见之:

“学期考试,已定期否?鄙意甲班招选外生,恐不易。此次办法,提升从宽,淘汰从严(重点是陈先生自己加的),则甲班易成,丙班易并。舍此无善策。不知馆中诸君子同意否?”

读了这一手稿,不禁令人亲切地想到前辈培养后辈心情的殷切,至今犹仿佛看见他老人家恳切的神态和慈祥的容颜。又不禁联想到现在一些中、小学有快慢班的区分,致使学生有分歧,教师有困难,成绩差者,造成自卑感;成绩好的,形成骄傲感。若能把老前辈教导方法为借鉴,这种同题,似可避免。

国专从开办到结束,全校师生,亲切如父子,尊师爱生的风气,越来越浓厚,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共同切磋,共同勉励,共同鞭策。在陈先生的感召下,真有如坐春风之感,我们能说陈先生的教学方法,是陈腐不切实用的吗?

后语

上面所写,仅仅是个人追记50年前在国专求学生活的一鳞半爪,当然不免挂一漏万,不过以我在国专学习前后4年,受益很深、很大,多年亲闻陈先生的謦欬,虽时隔多年,而先生慈祥的容颜,历历如在目前。陈先生的一生,可用8个大字来概括:“爱才如命,著作等身”。

先生的著作有:《虚斋文集》《虚斋诗集》《桐村骈文》。此3种均已刊印。

另有书成未刊者有:《骚涕集》《明夷子》(先生曾隐居安宁明夷河)《砚食录》《甲骨文考》等,综计30余种,200数十余卷。并与赵樾老(赵藩)编辑《云南丛书》约2000余卷,均已刊印(木刻板现尚存云南省图书馆中)。

先辈爱乡爱国爱民族传统文化爱人才以及毕生致力于培育人才的崇高品德,尽管时间推移,风范犹存。但仓猝成稿,对先生的生平事迹,恐有遗忘,希对陈先生事迹有更详知者,给予补正。

这篇材料中所选的陈荣昌先生的遗稿,都是李东平同志供给的。

1981年11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赞赏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