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勇 || 明代茶山、杨塘、镇道隶属关系及地理位置考

摘要:茶山、杨塘、镇道是明代永乐时期在西南边疆地区设置的羁縻政区。《明史》卷四十六《地理志》关于茶山、杨塘、镇道诸司隶属于永昌军民府辖的记载有误。茶山、杨塘、镇道均不隶属于永昌军民府。茶山本属于孟养宣慰司,永乐初年归附明朝后设为茶山长官司,直隶于云南都司,所辖区域在高黎贡山以西,今腾冲界头大塘以北,滇滩以西北,古永以西,恩梅开江以东,求江流域以南区域,明末茶山长官司的一部分包括片马在内被大理府所属云龙州段氏土司占领。杨塘、镇道本属于西蕃,永乐初由丽江土官木氏招徕,设为杨塘、镇道安抚司,直隶于云南都司,地理位置在今香格里拉藏族自治州境内,明末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

关键词:茶山;杨塘;镇道;隶属关系;地理位置

图片[1]-罗勇 || 明代茶山、杨塘、镇道隶属关系及地理位置考-滇史

作者简介:罗勇,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边疆史地。

对茶山、杨塘、镇道隶属关系及地理位置的全面研究,要数方国瑜先生的《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及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他们的研究延续了《明史》卷四十六《地理志七》对永昌军民府所辖有镇道、杨塘安抚司,茶山长官司的记载。[1]然而,笔者查阅的明代文献,包括明代总志、地方志,都没有金齿、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或永昌军民府辖茶山、杨塘、镇道的记录。鉴于此,笔者不揣简陋,试图梳理明代茶山、杨塘、镇道的隶属关系和地理位置,请批评指正。

一、茶山长官司的隶属关系及地理位置

茶山本属孟养,永乐初茶山脱离孟养后设为长官司,直隶于云南都司,不隶属于金齿、腾冲军民指挥使司以及永昌军民府,明末茶山所属的片马受云龙州节制,清乾隆时受永昌府保山县管辖。

《皇明大事记》载,茶山长官司“旧属孟养”。[2]《滇系》曰:“茶山长官司,古蛮夷地,后为孟养部落。永乐三年(1405)置茶山长官司。《通考》:其地在腾越州西北五百里,据高黎贡山,地瘠土寒,不生五谷,土酋罕姓,本属孟养。永乐三年孟养叛,茶山不从,从自诣阙下,授长官司。”[3]道光《腾越厅志》载:“永乐三年(1405)孟养纠上江刀孟永叛,夷目早张不附。”[4]《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四年(1406)六月大古剌等处土酋泼的那浪所遣使臣选马撒等言:“其临境有七,曰大古剌、小古剌、底马撒、茶山、底板、孟伦、八家塔,皆在西南极边,自昔不通中国,今天朝遣官宣布恩命,人民皆愿内属,乞设官统理,仍招谕旁近未附之民。从之,以大古剌、底马撒二处地广,各置宣慰使司,小古剌、茶山、底板、孟伦、八家塔各置长官司,以泼的那浪为大古剌宣慰使,脑罔帕为底马撒宣慰使,拜张、早张、看伽立昧、刀罕替、刀轻罕为小古刺等长官司长官,倶给诰印敕符金字红牌。”[5]其中有茶山长官司。设茶山长官司,以早章为长官司长官,直隶云南都司。[6]

茶山长官司的设置,标志着茶山脱离孟养,成为直隶于云南都司的区域。正德末“孟养又起兵过金沙江,凿山开道,由茶山直抵腾冲”。[7]明末茶山长官司受到野人攻击,“近年副长官早大宸所部为野人杀卤,无孑遗,奔入内地阿幸为寓公,惟正长官早邓所部尚存耳”。[8]南明永历二年(1648)云龙州六库土司段洵向怒江西岸扩展,收复被野人占领的片马等地三百余里。[9]此后片马等地属大理府云龙州六库土司管理。[10]片马等地是茶山长官司的一部分。所以方国瑜先生说“至清初茶山长官司故地之一部分地区,为云龙州土官段氏所属”。[11]清乾隆年间平定秤戛事件后,六库土司段其辉将片马等地分给段其光统领,设立登埂土司,受永昌府保山县节制。[12]

茶山长官司辖区,道光《腾越厅志》载:“茶山在保山上江十五喧西北,腾越大塘隘、马面关、滇滩关之北,当云龙州潞江以西。”[13]大塘隘在今腾冲市界头北部,是为龙川江源头。马面关在界头东北侧高黎贡山上,滇滩在腾冲市滇滩镇。康熙《云南通志》载:“马面关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上江外蛮云喧山顶。山极高峻,峭壁上有石名为黄牛石,行者阻险,必祭而后行,控茶山、里麻一带要害。”又“神户关在盏西邦中山,台周三十丈,高三丈,楼高五丈四尺,公署一所,控制茶山、古勇、威缅、迤西等路。”[14]《徐霞客游记》载:“腾冲……西一日半至古勇,与茶山对。”又曰:“巅塘之外为茶山长官司,旧属中国,今属阿瓦。巅塘东北阿幸厂北为姊妹山,出斑竹,其外即野人。”[15]又曰:野人即茶山之夷。[16]徐霞客所记表明,滇滩关外为茶山长官司所属。《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茶山长官司“北与丽江野人接境……其南至南甸,西至里麻”。[17]杨琼《滇中琐记》载:“怒子居怒江内,界连康普、叶枝、阿墩子之间,迤南地名罗麦基,接连缅甸,素号野夷。”[18]又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四曰:“其在鹤庆府维西边外,过怒江十余日,有野夷名怒子。”方国瑜先生认为其地方即求江流域。[19]乾隆十八年(1753)硕色《奏处秤戛等处分隶奏折》载:“至二别罗、毛竹寨、打密、赖塔、偏核桃登、瓜咱、辉仁及瓦咱、立咋寨,附近丽江府,应归丽江府管辖。”[20]以上各寨,据方国瑜先生的考证,“爪咱在上帕(福贡城)之南,瓦咱在其北,硕色奏折所载地名,虽不尽可考,惟应在知子罗、上帕之地,其地自来为兰州土司管辖,故划定疆界,仍归罗氏统治也”。[21]兰州土司属丽江府,表明乾隆十八年(1753)以后丽江府所辖羁糜区域达怒江流域。维西边外野夷以及兰州土司所管辖之寨,当即为与茶山长官司北部、东北部毗邻的野人。即求江流域以南为茶山长官司所属。又“里麻在伊洛瓦底江上游,与茶山相接,则在恩梅开江以西,即江心坡之地。”[22]则茶山长官司西部与里麻长官司以恩梅开江为界。

故茶山长官司当在高黎贡山以西,今腾冲界头大塘以北,滇滩以西北,古永以西,恩梅开江以东,求江流域以南区域。茶山之“茶”可能是边疆地区语言的音译。滇西北怒江流域有察隅、察瓦隆、茶开山、茶山诸称。《菖蒲桶志》载:“茶开山,发源于前藏察隅雪山,由西北入求境,盘蹈求江西境,与英人占去之托洛山相连,高度由求江边起,约九千二百余尺,山东为菖属区域,山西为藏属及英人占去求地,山中林木甚多,尚产贝母、黄连,每年冬春大雪封山,人迹罕到。”[23]其所描述茶开山区域的物产,正是明清以来茶山野人山区域所产贝母、黄连。又其所在地理范围与明代茶山长官司所属区域有重合。因此,茶山的名称可能与茶开山有关。

茶山及其以北区域,即姚文栋所谓的树浆厂,地理形势相当重要。《树浆厂考》说:“今俗所谓树浆厂者,在西藏之南,云南之北,四川之西,跨大金沙江、龙川江、潞江直至澜沧江,凡诸江上流是也。其在大金沙江上流者,即昔人所称孟养陆阻地,江以西之门户,曰户工。江以东之门户曰允冒,与里麻旧土司相接。其在潞江、龙川江上流者为茶山旧土司地。今所谓怒夷者也,东接维西、中甸,直通丽江、永北,其南由上江十五喧至永昌,由马面关、滇滩关、大塘隘皆至腾越,西北通西藏,东北与巴塘、里塘诸土司相接,出四川之道也。”姚文栋称这一区域“以地势而论,当滇、蜀、藏三省之凹,其三面皆与诸边毗连,为藩篱锁钥之要地”。[24]

野人除了在茶山长官司及其以北区域有分部外,在腾冲西南诸山区也有分布。姚文栋《野人山说》载:“野人山,即腾越西境群山,非域外之地也。山中野人设抚夷以治之,辖于诸土司,非化外之民也。”野人山的范围,“腾越发源之大盈江,河槟榔江而横出于群山之间,故在江之南者有南牙山、等练,山在江之北者有蛮哈山、布岭山,又有猛弄山、息马山、曩宋河山,又有猛戛山,其名实繁,未可枚举,要皆腾越北境姊妹山所分之一支耳。山之在腾越西境者,只有此数,非群山而外别有所谓野人山野。野人山者,盖俗所名尔。自腾越西至大金沙江滨,不过数百里而遥,虽山路崎岖,人马难行,亦不俟旬日可达,野人山尚在其内也”。甚至到清末时“腾越四山皆有野人,汉夷错处,为日已久,岂独西境然哉。若西境之野人皆辖于土司者也。昔人有言忧土司之地广不治,故设八关九隘之抚夷以佐助之。抚夷者,抚山中之野夷。”[25]可见野人的分布范围,不限于腾冲以北之茶山长官司以及丽江府所属区域。

野人分布范围广,成为丽江、腾冲等地的藩篱。伯麟《云贵种人图说》载:“永昌外接蛮暮,隔以野人,缅人不能越野人而连内地。”尤其是茶山野人区域的地位更为重要。姚文栋《大金沙江形势续论》载:“由江外而登茶山,阶梯于孟拱;由江内而登茶山,阶梯于允冒。苟允冒、孟拱不亡,则茶山亦不必沦也。”又因为茶山北与丽江野人接,所以“茶山有失则丽江危,不惟腾越之患也。又言孟养北接吐蕃,为今后两藏地,是故孟养有失则两藏皆危,又不惟滇之患也”。[26]

茶山长官司是否隶属于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或永昌军民府呢?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设置。正统十年(1445)析其高黎贡山以西区域设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元年(1522)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改为永昌军民府,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改为腾越州,设腾冲卫、永昌卫。

我们根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27]、《寰宇通志》[28]、天顺五年(1461年)御制序刊本《大明一统志》、正德《云南志》[29],得知从景泰到正德时期,除千户所外,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所辖包括满江安抚司,永平县,施甸、凤溪长官司;而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则没有所辖州县、长官司、安抚司。又据德国国家图书馆藏万寿堂刊本《大明一统志》、万寿堂刊本《天下一统志》[30]、万历《云南通志》[31]、天启《滇志》[32]得知,永昌军民府所辖州县、长官司、安抚司,包括保山县、永平县、腾越州、潞江安抚司,凤溪、施甸长官司,[33]没有茶山长官司。

从景泰至天启时期金齿、腾冲和永昌军民府的至到记录可知,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中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西北到茶山长官司五百里,《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中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北至茶山长官司界二百四十里,正德《云南志》中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北至茶山长官司二百七十五里,西北到茶山长官司五百里。革除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后,万寿堂本《天下一统志》仍记有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其北至茶山长官司界二百四十里。万历《云南通志》、天启《滇志》中均没有永昌军民府及其所辖区域与茶山长官司接壤的记录。这些记录意味着茶山长官司并不属于金齿、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和永昌军民府,甚至永昌军民府时期没有永昌府与茶山接壤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资料仅记录了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设置之后,腾冲、永昌等地与茶山的毗邻关系。在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设置之前,腾冲区域隶属于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以此推论,在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设置之前,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西北部亦当与茶山长官司毗邻。

从我们对茶山长官司的设置过程、茶山长官司以及金齿、腾冲、永昌等地区范围的讨论来看,茶山长官司本为孟养宣慰司属地,永乐初孟养宣慰司被废除后,归属明朝,设为茶山长官司,直隶于云南都司,明末茶山长官司被野人占据,旋即云龙所属六库土司段功占茶山长官司之片马等地。茶山长官司东南与腾冲接壤,南边与南甸接壤,西与里麻长官司接壤,北达求江流域。茶山长官司是直隶长官司,不属于金齿、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和永昌军民府。《明史》所记有误。

二、杨塘、镇道安抚司的隶属关系及地理位置

《木氏宦谱•文谱》载:木初于洪武“三十年(1397)十一月,拟议勒命禆杨塘、镇道,节制西番”。[34]《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四年(1406)春正月“乙未设镇道、杨塘二安抚司,隶云南都司。其地属西蕃,与丽江府接境。先是丽江通事禾节等往谕,招还其土酋阿密、末吉等与俱来朝,故设二安抚司,以阿密、末吉等为安抚,给以印章,仍各置流官吏目一员”。而《木氏宦谱·文谱》曰:木初于“永乐四年(1406)五月奉总兵官西平侯沐惠襄公明文,同锦衣镇抚司指挥使朱程往西番地面,开设杨塘、镇道二处按抚司,剌何场长官司、你那长官司,催令夷番赴京朝贡”。[35]又清代《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六载:曾从布朗郭宗寨搜出明永乐四年镌刻杨塘安抚司印一颗。[36]《明太宗实录》载:永乐九年(1411)九月“庚午云南丽江军民府及镇道安抚司土官知府木初等遣人贡马,赐之钞币”。

以上史料表明,杨塘、镇道本为西番地方,与丽江关系密切。洪武末年明朝命丽江土官木初开辟杨塘、镇道,以对抗西番。永乐四年(1406)丽江土官木氏招徕杨塘、镇道,设为安抚司,直隶于云南都司,其安抚使分别为阿密、末吉。关于杨塘、镇道的位置,明代没有资料直接说明,惟有资料说杨塘、镇道本属于西番,与丽江府关系密切,则可以通过考察西番的范围,来推测杨塘、镇道的方位。

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丽江军民府“西至西番浪沧江二百里,西北到西番界三百五十里”。[37]则丽江西部、西北部与西番接壤,西蕃在澜沧江流域有分布。又丽江府所辖宝山州“西至西番界三十里,北至西番界三十五里”。[38]宝山州即今宝山乡,在丽江东北、香格里拉东部,则今香格里拉及其东北为西番分布区。丽江所属兰州“西至西番宝郎山界二百六十里,北至西番界二百里……西北到西番界二百里”。[39]则兰州西部、西北部、北部均有西番。巨津州“西至西番界一百里,北到西番界八十五里,东北到西番界三百里……西南到西番界限三百里,西北到西番界一百里”。[40]则巨津州西部、北部、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均与西番接壤。

仍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永宁府北到西番三百三十里,东北到西番三百五十里,西北到西番二百八十里。[41]又说地连野番,[42]即所辖之外为野西番。表明永宁北部、东北部、西北部都与西番相接。蒗蕖州至到曰“东北至西番三百八十里”,[43]则蒗蕖东北亦与西番相接。

以上关于西番的分布,皆在滇西北丽江、永宁等处,则永宁西北部、北部、东北部,丽江西部、西北部都与西蕃接壤,西蕃分布范围甚广,甚至丽江府西部澜沧江以西区域皆为西蕃所有。

金齿等地则没有与西蕃接壤的记录。仍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一百二十里,西北到五井盐课提举司五百三十里,西到腾冲军民指挥使司之瓦甸寨,则金齿未与西番接壤。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西至里麻长官司四百九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三百五十里,东北到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二百七十五里,西北到茶山长官司五百里,则腾冲亦未与西番接壤。

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关于金齿等地至到的记载可知,西蕃未与金齿、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接壤,而且明代志书也没有腾冲、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所属有或与杨塘、镇道接壤的记录。那么西蕃与金齿、腾冲之间到底是什么区域呢?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可知,腾冲、金齿北部都与大理府云龙州接壤。

正统三年(1438)麓川思任法进攻明朝控制区域时,曾在怒江沿岸造船,试图攻取云龙州。[44]又正统四年(1439)方政进攻上江失败,“麾下尽死,有潜江流而达云龙州者,夷皆醉之,而后以竹索穿其掌,送思任斩之”。[45]又南明永历二年(1648)云龙州六库土司段洵向怒江西岸扩展,收复被野人占领的片马等地三百余里。[46]此后片马等地属大理府云龙州六库土司管理。[47]根据我们对茶山长官司所辖区域的讨论得知,片马是茶山长官司的一部分。所以方国瑜先生说“至清初茶山长官司故地之一部分地区,为云龙州土官段氏所属”。[48]以上史料表明云龙州辖区达怒江流域,甚至到明末云龙土官还据有高黎贡山以西茶山长官司所属的片马等地。由此可知在金齿、腾冲与西蕃之间相隔着大理府所属云龙州以及茶山长官司。

永宁西北部、北部、东北部,丽江西部、西北部为西蕃的分布范围,杨塘、镇道亦当在此范围。理由如下:

首先,丽江西北有叫杨塘、镇道的地名,方国瑜先生引《元一统志》巨津州条“北至小旦当柏坡告界二百四十里”“吐蕃小旦当境有山名漾彻阁”;临西县条“东至吐蕃大旦当习明铺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吐蕃大旦当拔著七十里”,认为大小旦当应在中甸境内。[49]此说甚是。《丽江府志略·山川略》载:“晏当路,在府西徼外,宋保佑初,蒙古攻大理,次忒列在吐蕃境内分军,一从西道入,即晏当路。”《蒙兀儿史记》认为晏当即旦当。笔者认为晏当、旦当应是对藏语的音译,亦可译作杨塘。《中甸藏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称:镇道又称建塘、结党、结塘、结勒塘、佳塘、结达木等,是藏语的音译,即指今香格里拉。杨塘又作洋塘,即指今小中甸镇。[50]可见,镇道在香格里拉,杨塘在小中甸。

其次,明清时期,杨塘、镇道是控制西蕃的重要区域。谢肇淛《滇略》载:“吐蕃在丽江铁桥之北,一名古宗,一名西蕃,一名西腰蕃。……丽江府控制古宗,永宁府、北胜、蒗蕖等州控制诸蕃。”[51]此不仅表明丽江、永宁等地西北、北部有西番,而且表明丽江、永宁等地为控制西蕃之重要区域,则曾属于西蕃之杨塘、镇道在此区域亦有可能。

再次,杨塘、镇道为藏族聚居地,亦有蒙古、汉等居民居住。康熙三十年(1691)《拉萨颁给土司松杰衮的执照》说:“南赡部洲境域内,尤其建塘(中甸)、杨塘(小中甸)神民户。”[52]又同年《俄居吐巴图尔台吉公文》说:“所辖之强弱人等,尤其建塘、洋塘地方官民、神民户、蒙藏汉三族强弱人等。”[53]可见,杨塘、镇道当接近藏区,更证明了杨塘、镇道在香格里拉区域的可能性。

复次,邓锐龄《结达木、杨打木二城考》[54]讨论结达木、杨打木的位置,认为结达木即藏文rgyalthang的音译,亦作结党,意思是大坝子,即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结达木转音为结党,又可转音为镇道,则结达木即镇道。而阿哈马德认为杨打木是丽江土司所属的杨塘。《云南省中甸县地名志》亦曰:“小中甸,藏名洋塘,意为第二块坝子。”则洋塘当为藏语的音译,亦可作发音相同之杨塘、杨打木,可知杨塘即小中甸。

最后,杨塘、镇道可能从丽江府所辖宝山州析置。《木氏宦谱·文谱》曰:洪武“十八年(1385)本州(宝山州)土官剌密、如吉复据山寨,仍行领兵前去攻打本寨,擒杀二十余贼”。[55]不知剌密是否即阿密,如吉即末吉。若是,则杨塘、镇道是从宝山州分离出来的,且洪武时期明朝已经略西蕃区域。从今日地望来说,香格里拉东部即为丽江宝山乡,似符合情理。

可知,明代的镇道、杨塘二安抚司是在永乐初年由丽江木氏土司招徕的。招徕后设为安抚司,直隶于云南都司。其地理位置在今香格里拉藏族自治州境内。

既知杨塘、镇道的地理位置所在,则可以讨论明代后期杨塘、镇道隶属关系的变化。明代万历年间丽江木氏土司攻取中甸等地。[56]这表明万历以后杨塘、镇道等地被丽江木氏土司所统领。清朝初期丽江木氏土司势衰,中甸等地被达赖喇嘛占领,数年后被清军收复。和曲州知州范溥招民开垦,但由于山地苦寒缺水,只招到二三十人,大都丐食不归而死,后来祝宏、杨正辅放弃招民开垦。雍正五年(1727)将中甸等地改隶鹤庆府,设剑川州州判一员,驻中甸,以督收青稞,以及垦务、税课,并雇募乌喇等事。[57]

三、讨论

方国瑜先生的《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以及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是前人对茶山、镇道、杨塘隶属关系和地理位置研究最为全面的成果。他们不仅延续了《明史·地理志》中对永昌军民府所辖有茶山、杨塘、镇道的观点,而且受到1949年前担任永宁府总管的阿少云观点的影响。阿少云认为革甸在中甸。方国瑜先生进而认为明代在今香格里拉的设置是永宁府所属革甸长官司,杨塘、镇道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58]而本文对腾冲、金齿等地与茶山关系的讨论表明,茶山、杨塘、镇道是直隶于云南都司的羁縻设置,不隶属于永昌军民府;明后期茶山部分区域被大理府云龙州段氏土官占据,杨塘、镇道则被丽江木氏土官占据;腾冲北部与茶山长官司接壤,金齿北部与云龙州接壤,也就是说永昌军民府北部与云龙州、茶山长官司接壤,而非与杨塘、镇道接壤,杨塘、镇道在今香格里拉地区。

注释

[1]《明史》第4册,第46卷,《志第二十二·地理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89-1190页。

[2](明)朱国祯辑:《皇明大事记》第18卷,《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8册,第318页上。

[3](清)师范:《滇系·疆域系》,光绪丁亥云南通志局本。

[4](清)道光:《腾越厅志》第11卷《武备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179页上。

[5]《明太宗实录》第43卷永乐四年六月壬午条。

[6](清)毛奇龄:《云南蛮司志》,《云南备征志》第15卷,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972页。

[7](明)何孟春:《何文简疏议》卷7,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29册,第184页下。

[8](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卅二册《云贵交趾》,《续修四库全书》第597册,第502页下。

[9]李道生:《泸水五土司史访》,载《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3页。

[10]王恒杰:《清朝官员有关弄更扒起义奏折的点校》,《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60页。

[11]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57页。

[12]硕色:《处置秤戛等处分隶奏折》,载《永昌府文征·记载》,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5-3396页。

[13](清)道光:《腾越厅志》第11卷《武备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179页上。

[14](清)康熙:《云南通志》第6卷《关哨津梁》,日本京都大学藏康熙三十年刻本。

[15](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校注》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3、1040页。

[16]同上,第1056-1057页。

[17](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卅二册《云贵交趾》,《续修四库全书》第597册,第502页下。

[18]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3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19]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47页。

[20]硕色:《处置秤戛等处分隶奏折》,载《永昌府文征·记载》,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6页。

[21]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48页。

[22]同上,第994页。

[23]《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16页。

[24]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九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6页。

[25]同上,第742-743页。

[26]同上,第741页。

[27](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第6卷《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腾冲军民指挥使司》,《续修四库全书》第681册,第111页下-112页上、第117页上。

[28]《寰宇通志》第112卷,《玄览堂丛书续集》第78册。

[29](明)正德《云南志》第13卷《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70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30](明)《天下一统志》第87卷《云南布政司·永昌军民府》,万寿堂刊本。

[31](明)万历《云南通志》第2卷《地理志》,《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21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上。

[32](明)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33]德国国家图书馆藏万寿堂刊本《大明一统志》、万寿堂刊本《天下一统志》记录永昌军民府所辖有腾越州、腾冲州。

[34]《木氏宦谱·文谱》,第9页。

[35]同上,第10页。

[36]《平定两金川方略》第46卷,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360册,第680页下-681页上。

[37]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第5卷《丽江军民府》,《续修四库全书》第681册,第107页上。

[38]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第5卷《丽江军民府·宝山州》,《续修四库全书》第681册,第108页下。

[39]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第5卷《丽江军民府·兰州》,《续修四库全书》第681册,第109页下。

[40]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第5卷《丽江军民府·巨津州》,《续修四库全书》第681册,第110页上。

[41]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第4卷《永宁府》,《续修四库全书》第681册,第85页下。

[42]同上,第86页上。

[43]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第4卷《永宁府·蒗蕖州》,《续修四库全书》第681册,第87页下。

[44]《明英宗实录》第44卷正统三年七月丁未条。

[45](清)曹树翘:《滇南杂志》第4卷《考据下·麓夷》,华文书局,第154-155页。

[46]李道生:《泸水五土司史访》,载《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3页。

[47]王恒杰《清朝官员有关弄更扒起义奏折的点校》,《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60页。

[48]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57页。

[49]同上,第844-845页。

[50]《中甸藏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云南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51]《滇略》第9卷《夷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94册,第231页上。

[52]《中甸藏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云南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

[53]同上,第183页。

[54]《中甸县志资料汇编·汉文历史文献有关中甸史料辑录·附录》。

[55]《木氏宦谱·文谱》,第7页。

[56](清)余庆远:《维西见闻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页。

[57](清)倪蜕:《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9、591页。

[58]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7-859页。

原文载林超民主编:《西南古籍研究》(2016),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0—36页。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赞赏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