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骝:新中国佤语文事业开拓者

54ed68c95020240830111216

王敬骝(1935—2021年),浙江黄岩人,著名语言学家,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民族学报》副主编。王敬骝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民族语文工作者,也是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毕生从事语言研究,是新中国佤语文事业的开拓者、新佤文的创制者。晚年提出“华夏语系说”,引起深远学术影响。

王敬骝自幼秉承家学精神,学习勤奋刻苦,文理兼优。1952年,年仅17岁的他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时逢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需要加强民族语文研究推广工作,王敬骝因品学兼优被调配到新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经由刘春、费孝通等亲授民族工作、民族政策、民族概况等理论知识。他得知当时佤族社会发展滞后,鲜有人研究佤语,毅然选择了佤语专业,从此结缘东方秘境深处的佤族人、佤文化。

1954年,王敬骝到阿佤山实习,实习期间独立完成当地各种重要会议的佤汉同声传译任务。毕业时为了参与国家为佤族人民创制佤文的调研工作,王敬骝放弃了留校回北京读博士研究生的机会,深入佤山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1956年,他和同学们不负重托,在认真调查、比较、核实、反复商讨的基础上,提交了高质量的《卡瓦文字方案(草案)》。基于深入的调查工作和详细方案,1957年在昆明市召开了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正式通过了佤文方案(草案),创制了拉丁字母拼写的佤文字,佤族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字。

1959年,王敬骝深入阿佤山,全心倾注于佤文的推广。佤文推广初期,王敬骝不仅亲自编写《数学》《语文》等佤文教学大纲,还亲自撰写、刻印教材,手把手教佤族群众学习佤文。1979年,王敬骝调回昆明后,领衔创建了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语文系佤语文专业,还带领其夫人肖玉芬(佤族)着手《基础佤语》《佤语概论》《佤族文学》等佤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授课。王敬骝晚年组织编撰的《佤汉大词典》和《汉佤大词典》,堪称佤族研究的“百科全书”。

1959—1979年,王敬骝深入云南各地,充分利用云南语言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对南亚、藏 缅、侗台、苗瑶等相关语言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在思想上初步建立起汉语是混合语融合语的认知构想。1979年,王敬骝调回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着手相关论证。他撰写了《俫语调查报告》,参与了《德昂语简志》编撰,研究涉及各民族语言、文学、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项研究更是填补了南亚语系孟高棉语研究的诸多空白。之后《论孟高棉语与侗台语的 “村寨”“姓氏”“家”的同源关系》《西双版纳老傣文五十六字母考释》等陆续见刊,相关论述蜚声学界。

1990年,王敬骝初次提出“汉语形成说”,基于多年深入研究,萌发汉语是由我国古代越、夷、羌及其他相关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接触融合而成的混合语的想法。2001年,在第34届国际汉藏语会议上,王敬骝撰文《华夏语系说》正式提出“华夏语系说”。王敬骝取汉族之先民称“华夏”之由,借用当时语言谱系分类理论流行的“语系”一词将其思想概括为“华夏语系”,其思想实质是“汉语由多种语言融合而成”。该假设是王敬骝基于长期民族语文调查研究,结合扎实的汉语文基础,借鉴国内外语言研究方法,提出关于汉语和众多民族语言关系的一种讨论,也是关于汉语起源的一种讨论。2014年,在第47届国际汉藏语会议上,王敬骝的主旨发言《探索汉藏语同源词比较的新方法》进一步从方法论角度举例说明了“华夏语系”论证的可行性。

王敬骝以其独特的语言学视角提出了“华夏语系说”,成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在语言学方面的实证,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2019年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会议上,鉴于王敬骝先生对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事业的杰出贡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授予王敬骝先生“终身成就奖”。

作者王育珊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云南人民出版,2023年12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赞赏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