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昌:从书院山长到教育总会会长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大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隅,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落后于内地,但在云南近代文化史上,教育制度的变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相当引人注目的。云南近代史上发生的护国起义等震惊中外的许多事与人,莫不以文化教育有关。云南教育制度变革和发展的重要人物首推陈荣昌先生,他首任云南教育总会会长。

20240427191123695-1f83e3b102755365ebc5708530b2c40a

陈荣昌(1860~1936),字小圃,号虚斋,民国后更困叟,昆明人。清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官、国史馆协修官、顺天府乡试同考官、贵州提学使、云南经正书院山长、云南高等学堂总教习、云南劝学所所长、云南教育总会会长、云南国学专修馆馆长,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工作。他是清末民初云南声望很高的教育家、书法家。他的学生遍及各地,不少人都是知名之士。

我国的高等学校,清朝以前叫书院,书院的建立始于唐,推行于五代,至宋代更为盛行,历史上著名的嵩阳、庐阜、岳麓、睢阳四大书院便创建那时。元、明、清三朝因之。据《新唐书·艺文志》及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考》论:最早之书院,乃系一种半官半私所设立之讲学精舍,其特点是:1、规模一般都比较宏大,主持人多为名儒大师,号称“山长”或“洞主”;2、教学内容以“九经”为主,子史诗文为辅,具有自由讲学的风气;3、立有院规,明文规定有课有试;4.经费由政府按时颁发,亦有私人捐助置产补开支者;5.士子有固膏火及考课奖金;6.书院讲究藏庋文献书籍,有政府颁发者,亦有私人捐赠者供士子登阁阅览。清代中叶以后,书院制度为政府重视,一切书院均由官办,逐渐变成政府的教育机构。

云南的书院与全国一样各州府都设有。那时昆明最著名的有五华书院、经正书院、育才书院。

经正书院在翠湖北隅报恩寺故址,今省文化厅物资供应站和翠湖体育场一部。清光绪十七年(1981)盐法道陈昆山,以三迤人士渐知崇尚实学,人数渐多,为培养通经致用人才,乃建议由盐道库积存书院经费项下提拨银两,添建书院,此事得到总督王文韶和巡抚谭钧培的支持。建后隶属云南府。书院凡高材生入院,必须经严格考试,无滥竽充数者。山长皆由督抚选聘,受聘者皆滇中名士,第一任山长为石屏许印芳先生,继之者为昆明陈荣昌先生。

经正书院的两位主持人,皆品端学粹之孺,故其成就之人才,一时称极盛焉。有如此学问道德的山长,在经正书院就读的优秀人才中,有许多都是滇中显赫的名士,像袁嘉谷、李坤、陈度、张学智、秦光玉、席聘臣、孙文达、吴良桐、熊廷权、蒋谷、宋嘉俊、顾视高等。这些人后来都为乡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01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谕令实行“新政”。“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废科举、立学堂,派人出国留学等。

1902年5月,清政府谕令各省,在省城的书院改设大学堂,在府、厅、直隶州的改设中学堂,在州、县者改高小学堂。10月,各种学堂章程颁布。陈荣昌先生在这年奉命筹设云南大学堂。次年云南高等学堂正式成立,陈荣昌任总教习。五华、经正两个书院同时宣布停办。云南高等学堂比起旧式的书院来是个进步。学堂的课程除保持原来的经史、地理、词章外,新增设了算术、英语两门,学生来源不再像过去那样非秀才不取,而是一般的人都可以入学。鉴于学生成绩的优劣,可分为优级师范和普通师范两种。

为适应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需要,先后又设立了法政学堂、方言学堂、工矿学堂、学业学堂、商业学堂等。昆明还开办了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陆军讲武堂等。造就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材。如李根源、唐继尧、罗佩金、龙云、朱德、叶剑英以及朝鲜的崔庸健,越南的武元甲等,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这些学堂的教师、学生大多都是陈荣昌的门生。

为了适应当时向外国留学,冲破云南闭塞落后的状况,陈荣昌曾三次建议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1902年获准就派出10人赴日本,这是云南人出国留学之始。随后逐年增多前往日本、欧洲、美国等学习军事、经济、法律、教育、工业、农业、商业、艺术等学科。这些留学的人,提高了云南乃至全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

1909年,成立了云南教育总会,根据陈荣昌先生的学识和声望,朝野一致“公举”为会长,副会长为由云龙先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学术团体,除遵照全国教育会章程,协助教育行政机关办好教育外,还另订了五条:(1)编印教育杂志或日报;(2)对云南教育改革事项和经费的预算结算进行协商;(3)联合新闻界宣传云南教育改革;(4)调查云南文化教育书籍的印刷出版情况;提出改良办法,呈报行政机关进行改革;(5)倡办风俗改革协会。

由于云南教育总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云南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陈荣昌对云南文化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

决心不当民国官吏的陈荣昌先生,对于云南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印刷甚为重视,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陈荣昌先生不仅是个一生刻苦读书的大学文家、书法家,更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

——载于《昆明文史资料集萃》第10卷,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赞赏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