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他生于书香之家,幼年在文学、经学方面展现出天分。1903年,袁嘉谷考中进士。同年,清廷开经济特科,袁嘉谷应试,其试卷《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洋洋万言,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由张之洞等8人阅卷,给予了较高评价:“精博和厚,似姚秋浓一流文字!”经复试,一致推举为一等第一名,成为云南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状元。他一生乐育英才、精研学术、著述宏富,为云南历史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06年,学部编译图书局成立,学部推荐袁嘉谷担任编译图书局局长。依照当时编译图书局的章程,局员由局长聘任。袁嘉谷带领缪荃孙、罗振玉等诸贤共同努力,为我国大、中、小学校编译出版了大量新式教材与参考书。我国学校有国定教科书,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图书编译局下设一个新机构“编订名词馆”,专门负责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由此,袁嘉谷参与确定了许多今天仍在使用的译名,如“乐歌”“星期”等。
袁嘉谷力主抢救敦煌文物的义举,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段佳话。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将运至河内的敦煌遗书中的一部分,带到北京展示。袁嘉谷偕罗振玉、王国维等前去探看,见有《沙洲志》和老子《化胡经》等瑰宝,他们不分昼夜抄录伯希和所携写本、经卷等目录,同时速告学部急电甘肃总督:“凡敦煌窟中,片缣只字均检送来京,不得再失。”甘肃总督接电后立即行动,并及时将盗运至西安待售的大批敦煌文物古籍拓片追回,由学部收管。此后,清学部又正式拨款令敦煌知县,凡劫余卷子,尽其所有,一律清理、点验,流落民间的,作价收购,解省送京,交北平图书馆整理编目。
1909年秋,袁嘉谷离开编译图书局,到浙江任提学使,继而兼任布政使。他居官清廉,娴熟政事,在任内兴办教育、培育人才,两年间使浙江全省各类学校发展到4000余所,还征集、整理浙江地方文献、图书典籍,并将行宫改建为图书馆。当时浙江人叶尔恺任云南提学使,袁、叶二人相商,将滇、浙两省的刻本互相交换,把官书局给自己馆印刷的书,各印一份送与对方。这批浙本,成为云南省立图书馆成立初期入藏较丰富、质量较高的一批图书。
辛亥革命后,40岁的袁嘉谷退隐回到云南,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云南的史志编纂、文学艺术辑录、文化教育等方面,成为民国时期云南学术研究的泰斗。早在1914年,清史馆聘袁嘉谷为协修,担任《选举志》《文苑志》《大臣传》《地理志》云南一节的编辑。1923年,他完成《滇绎》四卷,辑录了各类史书、文集、笔记、游记等与云南相关的材料,对云南史事作了详尽辨析考证。1929年,中央令各省纂修通志,袁嘉谷被聘为顾问,参与研拟纲目、凡例。1931年,云南通志馆筹备处成立,袁嘉谷负责《大事记》及《族姓考》的一部分。1935年《云南通志·大事记》十四卷稿完成。《大事记》以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重大变迁为准,以编年体记载从“唐尧元载甲辰”至“清宣统辛亥年”四千多年云南历史,对于建置沿革、风俗变迁的考证极为详细,体例及论述均有独到之处,集滇省通史之大成,书成后由东陆大学石印。
袁嘉谷一贯重视教育,1923年,云南大学的前身私立东陆大学成立,校长董泽敦聘袁嘉谷主讲国学,他欣然应允,在得知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后,他坚持不受聘金,还捐款千元作为办学资金,直到8年之后,东陆大学改为省立后才开始领薪。他对有远见卓识的青年学子爱护有加,慷慨资助家庭贫寒的学生完成学业,先后把学生的好作品汇集为《东陆诗选》三集,并为之作序,尽力表彰,以资鼓励。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南京相继失守。袁嘉谷忧愤成疾,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尚未脱稿,于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66岁。
作者 邹慧玲 云南大学讲师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云南人民出版,2023年12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