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平:云南国学专修馆概略

李东平:云南国学专修馆概略

云南国学专修馆成立于1922年3月1日。馆址在昆明市海子边(今称翠湖南路)赵公祠(今东风小学)。二年后,迁入文庙后殿崇圣祠内。于1926年结束,共办理了四年。

该馆发起人为杨觐东、李春醲、周自镐、张琼、陈兰圃等先生,并得陈荣昌、袁嘉谷、周钟岳、由云龙、秦光玉等先生的赞助,经当时教育行政当局批准立案,筹组成立。经费除对学生收取少数的学杂费外,全由发起人筹办维持,没有接受过其他方面的捐助。

该馆由陈荣昌先生任馆长,李春醲先生任教务主任。先后在馆任教的主要教师有秦光玉、杨觐东、倪宣三、周自镐、王香圃、杨象先、张栻等诸位老一辈教育学术界人士。

该馆办学的宗旨是讲习中国历代古籍,研究中国学术源流,培养文史专业人才,发扬祖国优良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是以系统的,按步就班的研读中国各部类典籍为主,辅以各家诗歌古文辞以及训诂、考据、书法、金石等知识技术,要求学生能够基本认识中国学术文化的概要源流,正确理解中国的传统精神文明,掌握学习中国历代古籍的基本方法,以奠定专业研究中国各流派学术文化的基础。在开学典礼的盛会上,馆长陈荣昌先生致训词,提出“立志”“知耻”二点为馆训。据陈老先生的说法是,读书必先立志,有壮志才能奋发上进,有正确的大志才能有正确的奋斗目标,才不致走入歧途。陈老先生提出学习应“以圣贤之心为心,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两句名言为“立志”的“注脚”。所谓“知耻”,陈老先生说:“要知个人无知之耻,国家危亡之耻,民族精神沦丧之耻。”因此勉励学生“奋志向上,身体力行,学以致用,有守有为。”陈老先生并强调读古书决不是一般浅人的所谓“复古”,所贵者是“识古通今”,因而特举出陈老先生为五华书院所题的一副对联为训词的总结,对联为:“愿士夫希圣贤,读古书当明古谊,识时务为俊杰,居今世不薄今人。”

陈老先生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特别重视,因此倡议每月举行“谒圣礼”。届期陈老先生必于清晨到馆,领导全体师生行礼,并即席讲话。讲话的内容大都是以古人的嘉言懿行,陈老本人的治学心得,立身处世之道为例,诱导学生努力学好向上,专心读书治学,重视礼仪丰度,养成纯正学风等等。陈老先生并不长于说辞,但由于态度亲切,言语通俗,内容丰富,引人深思,所以听之者虽伫立二三小时,始终气氛活泼,兴趣盎然,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是该馆的一大特点。可惜由于陈老先生年事已高,精力难继,一年以后,逐渐不能依期举行。

该馆开学时入学学生约一百余人,依不同的年龄程度及学习根柢,分编为乙班一班,丙班二班,每班各约五六十人。丙班以基础课为主,每日讲解选读较为浅近的古书和古文、诗词,并学习文字,练习书法,每周作文一次,教师详为批改,重要书文,要求能熟练背诵。乙班则著重讲解启发,指导阅读专书,举凡经、史、诸子、古文诗词等择要循序讲授,笔录心得,问难讨论。每周仍作文作诗各一次。

一学期后,为适应学生程度,方便教学,并应馆外人士要求,选乙班中程度较优者十余人,并新招馆外具有同等学力的志愿人学者,经过考试,取录二十余人成立甲班。原丙班中成绩较优者升入乙班,另补充丙班新生数十人。从此甲、乙各一班,丙班二班,遂为定制,全馆学生共二百人左右,定为三年结业。甲班课程则系在乙班的讲习基础上,循序提高,以讲学方式为主,指导阅读研究各类专书,强调自学,鼓励写作。每月并仿经正、五华等书院考课形式,举行课试一次,(乙丙班生亦得自愿参加)由馆长或敦请馆外学术界或知名人士命题,每次一文,一诗,由主考者亲自评审,择优录取,依次列榜,并对考列前茅者发给奖金或书籍、画册等物质奖励。凡陈老亲自课题时,均亲书手卷、对联、屏条等落款奖之。此一制度,始终实行到该馆结束时为止,对学生的策励上进,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乙、丙各班都设有班主任一人,负责各该班的教学训导责任,也即是该班的主要教师。初成立时,乙班的班主任是王香圃先生,丙一班的班主任是张栻先生,丙二班的班主任是杨象先先生,甲班未设班主任。甲班教学,强调自学自反,互励互助,在同学中经常开展直言规劝,砥砺学行的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气氛很浓厚,有时互相“劝善规过”,直言无隐,弄得彼此面红耳赤,对于敦品励学各方面,肯定产生了良好的积极成果,形成了该馆所特有的朴实纯正学风。

馆内各位教师,例由馆长亲写聘书,教务主任登门敦聘,十分郑重,以示“尊师重道”。各位受聘教师,都以培育人才、志同道合的心情,愉快负责的按时到馆授课,故虽薪资微薄,教职各异,但尽心指授,循循善诱,言教心传,以身作则的教学作风,全馆师爱生、生敬师尉然成风。上下一致的亲密无间。其中尤以秦光玉、杨觐东、郭燮照、周自镐几位老先生,对于同学的影响较为深远。他们虽都年事较高,但不避辛劳,虽遇酷暑严寒,每日坚持到馆讲授,从未间断。对于学生课外请益,无不乐为指导解惑,言谈谆谆,亲如家人父子,所以绝大多数受到各位老师宿儒熏陶教育的学生,都有一种潜心治学,修身洁行,内外如一,纯正朴实的气象。如果说这批曾经在馆学习的学生于离馆后在不同的方面有所成就贡献的话,那是和陈馆长和各位老师的精心培育,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在上面述及的“识古通今”,“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学生们以宁静致远为规范,以爱国救民为目标,加之国学馆的各位老师还鼓励学生吸取新的知识,训诫不可“固步自封,流人迁腐”。所以一部分甲班学生常在晚间相约到云南省教育会的图书馆去阅读报纸和新出版书籍,有的还订阅报刊如《大公报》《国闻周报》等,有的到“云南英语学会”学习英文,有的请私人教师在家补习数学,理化等课程,因而有不少同学在结业或离馆后考入了省内外大专院校或学术研究机构继续深造,成为各方面有用的专才,有的自学成才,行医、教学,有的走人了革命行列,为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在体育方面,馆内未设专业课程,但也鼓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并提供时间方便和协助指导,如集体课间操、太极拳,以及学习气功等。有的同学结队于清晨跑步在翠湖堤畔或通往大观楼的马路上,此种情况,对于同学的身体健康,精神面貌,都是很有助益的。

云南国学专修馆自开办,结束到现在已将及六十年了,所有发起和曾在馆教学的各位老师宿儒,都已物故,曾在馆肄业的同学前后约五百人,所存者亦寥寥无几,大都年近古稀,分散各处。现所知者仅有在美国的朱之履,在台湾的杨家麟,在昆明的杨存恭、周作霖(即周润苍)、曹锺瑜、李竞西(即李东平)、王礼治、周光显、周作孚,曹钟璞、李冠西等数人。

对云南国学专修馆的看法和评价是有不同的意见的。但它毕竟在云南存在过这一历史事实,而且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习学风各方面,都有不同于一般普通学校之特点,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讨论,撷其所长,略师其意,以补救现时社会某些不足的地方,也可为研究云南教育史者提供一点已少为人知的史实材料,故笔者愿就亲身经历、记忆所及,略述其概略如上,并望各位师友和深悉该馆情况者予以纠误补正,以昭信实。

一九八一年十月

来源:《昆明文史资料集萃》第1卷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6赞赏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