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府城(乾隆元年)
明代,在今昭通置乌蒙军民府,隶四川。明嘉靖年间,建土城于天砥(今土城乡土城村,遗址尚存)。嘉靖土城规模有多大,城垣、衙署、街道情形如何?成书于民国初年的《乌蒙纪年》只有一句话:“设城郭者,无非设蔽捍卫,姑定民志而已。”看来是没有什么像样的城市设施,只一座象征性的城池而已。清雍正五年(1727)闰三月,乌蒙府划归云南管辖,厉行改土归流,朝廷派遣的流官仍在天砥土城建署。雍正八年八月,乌蒙镇总兵刘起元贪暴残忍、大关通判刘镇宝苛刻无能,激成民变,原乌蒙土司禄鼎坤之子禄万福乘机造反,朝廷派兵镇压,天砥土城毁于兵燹。雍正九年禄万福叛乱平息,云南总督鄂尔泰奏疏,称:乌蒙者,乌暗蒙蔽之谓也,“不昭不通之甚者”,题请“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上谕:改乌蒙府为昭通府,设附郭恩安县。翌年,鄂尔泰与云南巡抚张允随“题请动帑,特委任昭通知府徐德裕,以广南知府陈克复协办,相度地形,于龙山之阳二木那始修新城焉。”
“龙山”,即今龙洞一带山脉,旧志称“九龙山”,据说是昭通的镇山。“二木那”即今昭通市区所在地旧名。选定二木那建新城,经办人是很费了些心思的,地形、地势、风向、水源等等,都在“相度”之列,不仅如此,还从晋宁请来了两位熟谙堪舆风水的先生作顾问,一位叫张上喆,一位叫段景文。两位先生为新城选址出了力,肯定也得到了不菲的酬谢,自然都很得意,同以《奉委昭通建城》为题,各写了一首记事抒怀的七言诗。张先生的七言诗述之甚详,转引如下,供读者鉴察。诗云:
乌蒙旧城乌蛮残,乌蒙新城称恩安。
新城旧城一城耳,昔城愁叹今城欢。
少保鄂公念赤子,愿与乌人图更始。
净扫风烟荡蛮雾,青山依旧青如此。
捍内御外古所重,钟美流恶见风水。
我时衔命来相宅,陟峨降原心脉脉。
地气天星本相属,龙运乘除劫五百。
天心岂不爱黔黎,制化失宜逢其厄。
城兮城兮安所择,遥望福星手加额。
龙洞北来二木那,环山带水冠峩峩。
规划一新楼橹备,横衢蹈舞直衢歌。
文明渐起武止戈,镇府威严太守和。
长官清平怀柔多,光昭圣治通崖阿。
噫嘻昭通名不磨。
张先生的诗讲堪舆的重要,讲选定二木那作新府治时的喜悦,以及对昭通的祝愿,不管怎么看,其人其诗都是讨昭通人喜欢的。另一位姓段的先生的七律就有些不一样,自鸣得意。且看:“惭将小术资方略,愿倚长城豁壮眸。最是制军心若谷,安边还用老儒谋。”器识不足,这位先生看来只配给张先生捧罗盘。选定新址,便按朝廷批准的规划方案实施。大的项目有城池、街巷、水源、衙署、附城路桥等等。工程进展很快,“不遑逾年,而城池完固,楼橹悉备,夷汉村寨,咸渐有宁宇。”
先说城池。
“城,石脚砖身,似腰圆形。周围四里八分三厘三毫,计长八百六十九丈九尺四寸,除四门券洞炮台三十一丈七尺外,城身实高一丈二尺,连垛座二尺三寸、垛口二尺七寸,共高一丈七尺。脚厚一丈二尺,顶宽七尺五寸。城楼四座,炮楼六座,垛口一千二百四十五个,枪眼如其数,炮眼六百二十二个。濠堑深一丈,宽一丈,东、南、西三门有濠,独缺北门。”
城池竣工,得有人题名。最理想的题名人自然是圣皇天子雍正,诚如“恩准”昭通、恩安府、县称名一样,圣恩皇封,前途就不一样。但看来难以实现。那么,就只能拜托鄂尔泰总督大人了。鄂尔泰不愧有清一朝的名臣,雄才伟略,博学强识,一篇《昭通四门记》,引经据典,治乱兴衰,上下古今,指陈点评,极为精采;且事涉地方建置大事,不能不录。
文曰:
“乌蒙之更为昭通也,尚其顾名思义,嘉与咸兴哉。今郡城重建,按四境所达,东至于镇雄,故名其门曰‘抚镇’。《左传》有云:夫因谓训众而好镇抚之欲,训众者能无镇抚之好乎?西至于东川、西北至于四川,故名其门曰‘济川’。《说命》曰: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欲作舟楫者,可无霖雨之思欤?南至于威宁,故名其门曰‘救宁’。《大诰》有之矣,救宁武图功。今武功既定,救定而安宁之可也。北至于马湖,故名其门曰:‘趣马’。趣之为言,趋也。为适马湖者,自此趋也。《周礼》有掌马官,曰‘趣马’。周书所谓‘趣马’,《小尹》《小雅》所谓‘蹶维’,趣马是也,皆掌其马而善养之者也。旧称乌蒙产善马不让大宛。《荀子》有言曰:‘不穷其民无失民,不穷其马无失马’,盖善御马者不尽其力也。知御马之道,即知御民也。人众马蕃,其在斯乎。况新辟崖疆,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戒之哉。夫黑称乌昧,不昭不通之甚者,而曰抚镇、曰济川、曰救宁、曰趣马,则皆所以通之而昭格昭明无间于上下者也。知此义者,其可与常新者乎?斯无所生而不通也,亦然”。
岂只是题名,新府建置,新城落成,革故鼎新,行政御民,总督大人先训导一番,用心良苦。
再说街道、附城四乡桥梁、通省及省外大道,与新城同时开工、竣工的有哪些?志籍语焉不详。但至乾隆中期,昭通府城已成为滇东北第一等繁华都市却是不争的事实。城区有大升街、丰乐街、源泉街、日升街、宁尔街、怀远街、金汤街、集贤街、福禄街等街巷36条,纵横交错,闾里井然。附城四乡大道建桥有太平桥、迎凤桥、乐善桥、容津桥、凤凰桥等23座,耕夫农妇、引车卖浆者流再无沟河徙涉之累。各省商旅所建天后宫、禹王宫、川主庙、陕西庙、南华宫、江西会馆等,以及官方岁时、祭祀的坛观、寺庙、坊表,遍及城区及附城一带。作为与外地交通的干线,已完成通四川大道(中、东、西)三条,通贵州大道两条,通省大道一条。“地当孔道,商旅辐揍,皆悦而藏于市”。
至于衙署,当然与城池同步建设。“国家设立长官,所以循职守而理民事也。但有一官,必有一官之署……昭之为地,文则有府,统乎五属;武则有镇,辖乎六营。改土之初,创建城池,即将各衙署首先划出,故府、镇、县、游四署,地势极其宏敞,堂构亦甚巍峨。”府、县同治,官多衙署多,择职级高的、权柄重的概略记述。
府署,在济川门内宁尔街(今行署所在处)。头门、仪门坐东向西,以内各厅均坐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头门三楹、仪门三楹、大堂五楹、社祠三楹、东书房八间、花厅五间、西书房五间,廊房、府仓、马厩等数十间。
恩安县署,在崇义街。主要建筑有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书房、内宅、射圃等。
镇署即总兵署,“在城内中心,当雍正九年造城时,总兵徐成贞即卜据于此,地势雄壮高朗。”即后来之龙云行馆,今辕门口、云兴街一侧直至东门一片。主要建筑有辕门、大堂、箭道、花厅及紫云亭、来鹤楼等楼亭、水池、湖石、花园。可以说,乾隆时期的昭通府城的基本格局,直到民国时期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嘉庆、道光承继,清官亭、八角亭、玉皇阁等风物胜景也相继完成。
应该说,昭通府建置赶上了好时候。当其时,朝廷为弥补亏空、充实国库,对矿业开发采取了一系列极为宽松的政策,昭通乐马厂、金沙厂等银矿山鼎盛一时,东川矿外运京铜多经由昭通转至永宁、宜宾,也极大地推动了水陆交通、集镇建设;昭通成为滇川黔毗邻地区最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昭通县乡土志略》记当时情形说:“在昔昭城,商业繁盛。厂务发达,称银用秤。滇铜蜀盐,车马交骈。秦楚赣粤,工贾群进,苏松梭布,填塞路径。百货云集,任人贩运。”又说:“其时,山货下川,杂货入昭,上会理、至省城者贩运不少,字号尤多。”有多少?嘉庆间昭通城内商号计有56家。
昨天的城市和今天的城市自不能同日而语。但昨天的城市存在过,回眸一望,或许会记住一些东西。
——《新编昭通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1999年。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