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贤:翠湖史话-昆明论坛-滇史

于希贤:翠湖史话

翠湖是昆明市区里的著名风景区之一,也是市区里点缀“春城”的唯一水上公园。近五百多年来,它一直以湖景的苍翠、荷花的清香以及依依的垂柳吸引着人们。

在地势上,五华山、圆通山、云南大学及其附近诸山丘环列于翠湖的东面、北面和西北面,仅西南一方现在的农业展览馆、图书馆、洪化桥到潘家湾一带,地势较为低平。在历史时期,由于滇池水位较高,在众山环绕之中的翠湖曾和滇池相连,是滇池里的一个湖湾,我们可以叫它为“翠湖湾”。

元代由于城市的中心在今拓东路一带,翠湖湾还处于那“三面环水”的鸭池城的西北郊。自赛典赤、张立道疏浚、开挖海口河以来,滇池水位大大下降。此后翠湖湾中心部分的水虽不很浅,但它的周围也就逐渐沼泽化了。《元史·食货志》记载,当时滇池“近水人家又许……种莳、莲藕、鸡头、菱茨、蒲苇等以助衣食。”可以想见,处在城市近郊的这一湖湾,元代曾是种植水上庄稼的优良场所。菜海子的得名是与这里周围的菜园和水上种植不无关系的。

元末明初滇池水位又有下降,翠湖湾也逐渐形成一个泻湖,大有和滇池分开的趋势。历史上的五华山、圆通山和云南大学附近诸山岗之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菜海子里渔沼、荷莲透出碧波,远近一片翠绿,加之“菜”“翠”音近相转,名符其实的“翠湖”也就被人们叫开了。

公元一三八二年,明初云南军政的最高统治者沐英等霸占此美丽的湖光山色,仿汉代周亚夫屯兵柳营的先例修筑“柳营”,作为军事首脑机关。之后,沐英的子孙就把翠湖作为沐家“世袭国公”的别墅。明初拓移城址向北,翠湖也就被包围在明筑的砖城之内,但它仍可以通过现在的洗马河、蒲草田、潘家湾一带有水路和当时的“沐府鱼池”、滇池里的“西湖”相连。可以说,明代几百年间,滇池的西北角直至城内的翠湖,这一大片“水上园林”一直被当时的云南政治、军事统治者作为“王府”住地。

明朝末年,大西军将领刘文秀以翠湖为他的“蜀王府”,又被称为南府。清初吴三桂入滇,占据五华山修建宫殿,又把翠湖作为他的王家园林。“以其狭小,填菜海子之半建新府,极其壮丽。”当年吴三桂填湖造园的地址就是今洪化桥、承华圃一带。此举使翠湖大为缩小,也使这滇池原来的海湾、泻湖的自然风貌大为改观,变成了一个人工的单独小湖了。直到他的孙子吴世燔称帝,改元洪化,把王府也作为他的洪化府,翠湖仍被霸占为皇家“禁苑”。

公元一六九二年,清初的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等在此“构亭建楼,备极清迥”。清初的翠湖水面仍比现在广阔,“其池沿五华山之右,贯城西南陬,达滇池。”在湖水中央的小岛上建了“碧漪亭”(即湖心亭,也叫海心亭),后改为“莲花禅院”。翠湖始成为市区唯一的水上公园,供人们游览。清代中叶之后,滇池水位进一步下降,翠湖也随之缩小。道光年间,喜爱文学与游览的总督阮元仿效白居易西湖筑堤的故事,修筑了翠湖中南北沿伸的长堤,把湖水一分为二,并建桥三座,南为“燕子桥”,中为“采莲桥”,北为“听莺桥”。

当时的风景是很美丽的,早春时节更为动人。嘉庆年间昆明文人王毓麟曾写诗描写翠湖风景,其诗如下:

菜海子春日杂诗四首

<一>

白蘋香暖燕初飞,麦脚风高鱼子肥。

谁向海心亭畔立,波光柳色映春衣。

<二>

篱落香吹豆子花,一株杨柳映门斜。

游人酷爱春酤好,燕子桥东卖酒家。

<三>

玉龙祠畔莫新齐,汀暖烟深浦树低。

六尺小船呼不应,水禽沙鸟向人啼。

<四>

林园犹是旧时名,台址荒凉碧瓦倾;

独有缭垣春草色,和烟和雨一时生。

翠湖几乎收尽了春城的春色。后来翠湖又进一步沼泽化,然而它仍是昆明市区著名的风景区。《九龙池铭》称:“循五华山麓右行,不一里许,有池名‘九龙’,一名‘翠海’,……前称‘柳营’。晓爱听鹂,凉看洗马,风疏柳岸,露重莲房……馆就曹家,螺香荐酒。”因为翠湖在众山环抱之中,山上原来都是森林,所积蓄的地下水大都汇积到这里,以泉水的形式涌出。据说,翠湖中原有九泉出水,水味甘冽,故名九龙池。解放前昆明市的自来水公司,就以翠湖的水作为水源,供当时不多的人口饮用。

原来翠湖出产的螺蛳一直是有名的,特别是在海心亭畔开店的“曹螺蛳”家,以螺蛳及螺黄为原料,做出食物多种,美味的湖产食物,常在许多游人的诗文中提及。螺蛳的出产也是翠湖水浅和沼泽化的见证。这里还曾出产有名的“雪藕”,它类似于北京什刹海出产的果藕,也都被人们所称道。

民国年间,军阀唐继尧又筑了一道横跨东西的长堤,取名“唐堤”,进一步把翠湖一分为四。堤上建桥两座,东为“卫东桥”,西名“定西桥”。这时翠湖虽又有所缩小,但周围还没有现在那么多的房屋建筑,涸出的湖面还多为菜园空地。湖中水陆面积的比例,可以从碧漪亭中的一副古老对联看出:“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一九五七年前后,实测翠湖总面积为十六点八公顷,其中陆地占二点八公顷。历史上的翠湖要大出这个面积两、三倍以上。

历史悠久、景色宜人的翠湖现在面临着干涸的危险。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和工业与民用大量提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有关。原来出水的泉口,因地下水位下降反而成为落水的洞口了。另一可能是,缺乏周密调查和规划的建筑,穿破了与翠湖地下水位有关的不透水层,使原来与翠湖底有关的保水层变为漏水层,原蓄积于翠湖的泉水,因这些不当的建筑而漏走了。这就形成了目前翠湖有可能干涸的危险。当然,这些原因都还要作周密的地质、地貌调查,以便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古老的翠湖焕发出更加美好的青春。

20240428153412255-b1cbb4882ed093340e0a66872429add1

清末翠湖及附近街道图

——选自于希贤编:《滇池地区历史地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