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田:学术风范 严正的大地文人

20240506113810710-687aefac-7a8f-4a83-86c9-0c6941a190b5

李广田(1906—1968),山东邹平(原齐东县)人。原名王锡爵,号洗岑,因过继给舅父李汉云改名李广田。他是杰出的教育家,曾任云南大学校长。受到五四运动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在时代坎坷中磨练出坚韧的人文品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严正的学术风范,恰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青年时代,李广田在诗文创作方面就展露出非凡才华,他是中国现代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文风融会了“诗的圆满”和“小说的严密”,自成一家。1978年,香港评论家梅子在编选《李广田选集》时将其散文作品归入“现代散文的瑰宝”,中学同学臧克家称他为“大地之子”。

1929年,李广田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1930年,发表了诗歌处女作《寂寞》和散文处女作《狱前》,从此正式踏入现代文坛。李广田的《地之子》是广受赞誉的诗歌代表作,他对土地深情讴歌,不限于对山东故乡的眷恋,而是寄予了对中华大地的赤诚热爱。

我是生自土中,

来自田间的,

这大地,我的母亲,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他追求脚踏土地的实在感,心系人间的土地气息,这种土地情怀也成为其文学理念的一大核心。虽然李广田最早以诗人名号为文坛所熟知,但直至1958年,他才出版了唯一的单行本诗集《春城集》,这部诗集既表现出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青少年学生的无私关爱,又关注着新中国昂扬发展的时代脉搏。在孙悦冬看来,李广田的诗经历了从“低吟诗人”到高歌战士的变化,这一评价恰切说明了诗人将“小我”与“大我”兼容的诗歌理路。

李广田以散文创作著称,先后著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圈外》《回声》《散文三十篇》等。其中,散文《花潮》描写了昆明圆通山海棠盛开美不胜收的景象,被入选课本,感染了几代人。他的作品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他在第一部散文集《〈画廊集〉题记》中曾自剖心路:“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像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假如我所写的东西里尚未能脱除那点乡下气,那也许就是当然的事体吧。”《圈外》《回声》等记录了抗战时期流亡辗转的痛苦经历,但他仍然努力寻找着光明与力量。抗战胜利后,在《日边随笔》中,他抒发着炽热燃烧的生命情怀,也为时代光影留下了珍贵的印记。《散文三十篇》可以视为他从事创作20年来的阶段小结,虽然他自谦地将写作视为教学工作之余的副业,但是该选集的《序》中仍体现出知识分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李广田在文艺批评、教育论说、文学理论等领域均有创见。他在教学中撰写了关于文学与教育的大量论著,有《诗的艺术》《文学枝叶》《创作论》《文艺书简》《论文学教育》等。其中,1982年由香港昭明出版社首次出版的《文学论》实际完成于1946年5月,原是李广田在西南联大讲授“文学概论”的讲稿,但在生前并未公开出版。这部《文学论》是最具理论性与系统性的,他总结了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以实际生活为素材,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了作者的认识和想象,用艺术的手法,作形象的表现,而构成一个内容与形式完全一致的完整世界,其作用为,使读者认识生活,鼓舞生活,并创造生活。”

李广田还积极投身于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并在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德宏地区傣族民间叙事长诗《线秀》的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他认为要严肃认真地搜集、翻译、研究、整理少数民族的口头创作,还特别提醒:“不要把知识分子的东西强加到劳动人民的创作上;不要把现代的东西强加到过去的事物上;不要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务去代替或破坏民族民间创作中那些特殊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方法。”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作者马峰 云南大学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云南人民出版,2023年12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赞赏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