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锡元:我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先行者

f4cc426bea20240605084653

熊锡元(1918—1999年),江西安义人。我国著名的民族理论学家,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熊锡元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学术研究中尽显知行合一、胸怀家国的精神与追求。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民族理论研究》《民族特征论集》《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等代表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索开辟新见解  民族理论显锋芒

1938年至1942年,熊锡元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及云南大学政治系,毕业后留云南大学任教。1952年至195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研究生班进修。1960年起,在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国民族史教研室工作,从事民族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期,熊锡元在滇西南地区德昂寨子的一次调研中,萌发了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兴趣,开始进行深入探索。他发表了民族理论学、宗教学、苏联民族问题及民族文化学等诸多方面的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三部及参著《历史科学概论》等。其中《民族问题理论基础》初稿完成较早,三易其稿后,1989年5月以《民族理论基础》公开出版,成为我国民族理论学科较早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材。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熊锡元全力投入到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的研究中,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两个学术概念提出了独到见解。他的代表作《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发表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民族词典》中“民族心理素质”这一条解读基本全文引用他提出的概念。1983年,熊锡元另一代表作《风俗习惯应否列为民族构成要素?》发表,文章对斯大林所作的民族定义提出一些补充,认为应该将风俗习惯共同性列为民族特征之一。他的上述看法还引起了俄罗斯学者的高度关注。1994年12月,熊锡元的学术著作专题论文集《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作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丛书之一”出版。1997年春,书中的7篇论文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全文英译,英文编辑密歇尔在引言中强调:“鉴于这些文章的学术价值,我们仍然决定将它们出版……让这些文章引起一个广泛的国际读者群的注意。”鉴于熊锡元所独具的国际学术影响,1996年、1997年,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IBC)及美国传记研究院(ABI)将熊锡元的传记分别收入了两本名录。

学术之源在现实  知行合一重国情

熊锡元将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紧密相连。《民族理论基础》一书主要论述了民族的历史范畴、民族的概念、民族的形成以及民族的特征。在“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关系”一章中,他指出了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民族问题中民族的语言、民族风俗习惯及民族宗教信仰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最后,作者论述了中国各民族发展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熊锡元学术文选》将其重要论文集结成书,这些文章强调,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有巨大的凝聚力的“奥秘”,是民族诸特征中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持久因素。他认为,研究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不仅是民族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的需要,同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认识各民族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重要意义。

桃李不言自成蹊  继往开来育新生

熊锡元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工作相促进的理念。一方面,在科研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我国民族学理论学科的建设中努力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另一方面,熊锡元长期为云南大学的本科生、中国民族史专业硕士生讲授“民族理论基础”“民族理论专题”等课程,指导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熊锡元在课堂讲授中,坚持自编讲义,不断更新内容,注意结合民族问题实际,介绍学术信息和个人见解,使得科研与教学工作相互促进,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又推动了科研进展。

熊锡元为人为师清白正直,刚正豁达,执着淡泊,谦逊认真,教学工作中则尽显为师者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精神。《云南大学志·第十卷·人物志·人物传》中列有熊锡元条目,高度概括了先生的学术人生。他独到的学术见解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为民族学研究及发展作出了继往开来的重要贡献。

作者周煜琨   云南大学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云南人民出版,2023年12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赞赏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