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埏:“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名家

20240427183442990-07c7e1be45b2a94017a0e471db47bf4f

李埏(1914—2008),字子沂,号幼舟,云南路南县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学科创建者。早年受业于张荫麟、吴晗、钱穆、陈寅恪等史学大师,承名师教诲,以治史为志趣,从此踏上史学研究之路。1942年曾短期任教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3年调云南大学,执教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直至辞世。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古代史和云南地方经济史研究,提出了若干重要学术观点与学术认识,形成独树一帜的经济史研究体系,被誉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当代中国经济史学术研究名家。

李埏先生一生笔耕舌耘,诲人不倦,对中国经济史的诸多领域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尤其在土地制度史、商品经济史方面研究成就卓著。

1956年,李埏在《历史研究》发表《论我国的“封建的土地国有制”》。该文是继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创刊号发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后的首篇学术回应文章,随后胡如雷、侯绍庄、束世激、杨志玖等纷纷撰文各抒己见,掀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大讨论。他在这篇文章中初步提出土地国有、大土地占有、大土地所有、小农土地所有及残余的村社土地所有等多种形态并存学说。此文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大讨论重要参与者与发起人之一的学术地位,“多种形态并存说”也被视为土地所有制形式讨论中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而广泛流传。他与武建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一书,以土地国有和私有矛盾斗争为主线,以商品经济发展为重要参照,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演进纵横面作了系统深刻的研究揭示。

他于1983年发表的《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问题》,首次从理论上对商品经济史的地位及其发展理论作系统分析揭示,呼吁学界重视商品经济史研究。该文被《中国经济科学年鉴》作为有助于推动经济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论文详加介绍和评述,奠定了李埏作为中国商品经济史理论研究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学术地位。李埏还提出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高峰论观点。即春秋战国到西汉前期是一个高峰,中间经历魏晋低谷,到唐宋时又是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一条“马鞍型”发展态势的经济曲线。其研究方向为中国商品经济史研究奠定了新路标,也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关于西汉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埏以土地制度史和商品经济史为研究主阵地,创造性地将商品经济与土地制度研究相结合,从商品经济发展考察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盛衰变化,又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交互运动中探索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演进轨迹,形成独树一帜的以商品经济史和土地制度史为特色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体系。

追求学术真理、追寻融会贯通,是李埏先生学术研究的内在底色,严谨求实创新是他坚守的治学精神。20世纪50年代李埏开始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解释历史之所以然的深层原因。在学习过程中他首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细致咀嚼消化,再与中国的历史实际相对照,条分缕析,试图寻求历史发展与理论研究直接的内在关联。这在他关于土地所有制的研究、农村公社和井田制的研究、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发展演进研究、唐宋货币形态使用与流通的研究中,都有非常具体的体现。他不仅倡导追寻理论与史料的融会贯通,也倡导追寻历史与现实的融会贯通,反对不加分析地将西方理论套用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

李埏先生一生坚持对学术真理的追求,始终谨守着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他认为学术文章,贵工而不贵多,常常下笔谨慎,惜墨如金;每有文章写成,常搁置柜中,多次修改。他始终追寻学术研究的融会贯通,本质上是对学术创新的努力探求。他认为学术研究要有生命力,更要立地生根。他的学术研究之所以能长久保持生命力,正得益于他严谨求实、努力创新的治学精神。

作者 田晓忠 云南大学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云南人民出版,2023年12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赞赏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