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图南(1899—1994年),原名楚方鹏,云南文山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书法家、学者,也是著名外交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
1919年,楚图南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在校期间先后受李大钊、蔡和森的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参与学生社会运动。1921年,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工学会办了一份铅印小报《劳动文化》,楚图南担任编辑。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第二年开始,楚图南就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充分展现了作者宽广的视野,对教育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反抗和战斗精神。1923年,楚图南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任教于省立一中。期间,他与艾思奇、张天虚等许多进步学生一起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25年,楚图南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离滇赴东北工作。他迅速与当地党组织建立联系,长期以教师职业为掩护,辗转多个学校,在青年学生及学校工友中进行宣传、教育工作。1926年,经李大钊批准、由杜继曾介绍,楚图南转为共产党员。
1930年10月,吉林发生学潮,在被捕学生的书信中搜查到楚图南给进步学生的信件,楚图南因而被捕。他在狱中坚持斗争,一方面为同牢房的青年补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开始翻译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看啊,这人》,并完成了《歌声》《提琴》《生命的奇迹》等7篇短篇小说,小说主题都是反抗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歌颂美好。1934年,楚图南获释后,继续从事文学、教育和革命工作。1935年转到上海参加文化教育界抗日活动,化名楚曾。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上海。1937年末,楚图南辗转到达昆明,先后在云大附中和云南大学任教。他广泛接触青年学生,介绍进步书刊,组织读书会以及社会调查,与闻一多等民主人士紧密配合,团结西南联大的进步教师,在文化界和青年学生中开展抗日民主运动,被云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推选为会长。在昆明期间,楚图南在民国时期的《云南日报》《昆明周报》《南风》等报刊上先后发表3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有文化、教育、文艺评论、人物述评方面的内容,也有救亡图存、呼吁民主革命的内容,政治观点鲜明,热烈的革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昆明各界爱国进步人士。
楚图南同时也是极有成就的书法家。他对云南有着深厚的感情,多次为家乡题词,“云大附中”校牌、“云南民族博物馆”馆名、“云南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玉溪市聂耳公园》《闻一多纪念馆铜像基座》《昆明盘龙寺灵境坊》等,均留下了他珍贵的墨宝。
1943年春,楚图南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10月在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45年12月,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楚图南和云南民盟组织旗帜鲜明地站在学生一边,与反动势力作斗争。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楚图南在险恶的形势下主持了悼念及抗议活动。
1949年2月,楚图南随解放军进入北平,同年9月作为民盟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1日,楚图南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楚图南先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教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务。在担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期间,已84岁高龄的他还率代表团出访印度,为中国外交事业、中外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楚图南于1988年辞去领导职务,但依然关心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尤其关心青年和知识分子。曾寄语青年:“我希望年轻人有志、有识、有能。这个‘志’,就是有远大的理想,有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赤诚之心;‘识’,就是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的胆识;‘能’,就是有较强的办事能力。”一位革命家、教育家的爱国、爱民之心昭然可见。1994年4月11日,楚图南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作者 邹慧玲 云南大学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云南人民出版,2023年12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