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仿寅:于乃义先生事略

20240427190155994-c2fa9de9d865d91d17e0bb2c47476a26

一、出身家世梗概

于乃义,字仲直,号明净,别署饮光。昆明市(青龙巷,旧名双水塘)人。生于1915年8月18日。祖居双水精舍。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二十日逝世于昆明。他一生65年间,有20余年备极艰辛坎坷,然终勤奋工作不已。他是自学成才贡献卓越之楷模,为祖国文化奉献毕生力量,惜辞世之日,正好是他鼎盛之时,其先世籍隶河北邯郸书香门第。清季南迁留寓昆明,所携文史医籍甚多,又累代不断购置,皆庋藏于双水精舍。祖名怀清,曾任泸西县同庆丰总管事,该号在省外称天顺祥,怀清一度曾驻上海任经理。告老治产后家道康泰,遂行医以治病益世,著有《克念书屋笔记》。父绍清,执事于罗次县,29岁病逝于伤寒。母简玉珍慈慧通文。生乃仁、乃义,兰芬、兰馥、兰芳兄妹五人。乃仁饱学,在云南文教界有隆誉重望,为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兰馥为昆明云南昆华医院副院长,是西医界名医,兰芳继祖志经营,留居香港。

乃义自小颖悟。四、五岁时,慈母教以唐宋短诗,两遍即能成诵。但11岁时,骤遭父丧巨变,慈母年轻孀居,一门孤寡,三个妹妹都很幼弱。从此性格转为沉静内向,俯仰体贴,助母扶幼,依靠祖产生活。12岁由英教会恩光小学毕业。英语成绩好,能上台演出英语儿童短剧,深得校长兰牧师钟爱,拟送香港深造,因难舍慈母而谢辞。13岁,一度白天在商店学徒,夜间受教于舅父简思植,得知甚多故实和国学,为以后写作文、史、诗、词。奠定了基础。一次,卖珠子失手将盒倾倒,珠子撒落遍地,虽匍匐于柜台之角下落缝隙掇拾,老板仍破口大骂并挥拳打他,乃义回家哭诉,惹得母亲也失声痛哭。但勗勉说在人生道路上,纵平坦,不小心也会跌跤。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要靠自己去自谋幸福。希望乃义能自己进取。乃义心领神会,终生克践慈母之言。本年。乃义受感染曾患严重心脏病水肿,屡就医而罔效,后幸得亲戚单方,使小便排泄量增多获救,几个月后才能行动。从此,心肌二尖瓣狭窄并闭锁不全,成了痼疾影响一生健康;因学佛而以吃素,不茹荤腥,虽出席山西、四川及全国学术会议,都是自备素食干粮,决不参加肥鲜筵宴。15岁时,兄乃仁考入免费国学专修馆的同时,乃义考入法政学堂,因不满所学,第二年经友人介绍,进入翠湖昆华图书馆工作。该馆即今云南省图书馆前身,汇经正、五华、育才等书院原藏书组成,较之分散时约扩大图书两三倍。馆长为留日前辈秦璞安(光玉),乃义以师事之,奉命惟谨;又通过秦经常到玉龙堆石屏袁嘉谷(树五)寓所就教,执经问难,袁老喜其勤学好问,视同门生,多方予以指教并嘉勉关怀。旋以剑川赵藩(樾村)于1927年逝世,所编辑各丛书未克完成,在前辈陈荣昌(筱圃)主持下,决定由袁、秦二位续成,方树梅(臞仙)具体勷助,袁、秦、方素喜奖掖后进。袁老素稔乃义才识及勤勉性格。故不约而同地将凡艰巨事务一以任之乃义,使成为诸老得力助手。于终生师承诸老之学行事业,全力以赴。其间,于又向陈古逸先生执弟子礼请教佛学。

馆属初创,所汇之书纷然杂陈,堆积如山。乃义建议秦老采用我国图书馆专家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严格执行,一一整理上架,目录卡片,了了分明。于博闻强记又肯身体力行。对杂乱之书,有的已污损近坏,缺脱或散页。乃义不避污垢臭味,亲自动手抢救整理和补复;有时还带上四妹兰馥参加工作,一针一线装钉完成。这些书有的是国内孤本,十分可贵。当时尚无电灯照明,他总是从早到晚看不清字迹时才罢。其埋头苦干精神往往如此。有暇,常到书店选购新书,他一看书便如醉如迷,忘渴忘饥。经过他几年勤奋并团结周围工作人员兢业劳动,馆已井然有条,纲举目张,读者日增甚至拥挤,乃开展日夜开放制,执勤人员换班啣接进早晚餐。于是新增了馆员简惠英和于兰芬二人进馆服务,此时,连馆长也未及十人。乃义亲为各阅览室拉线装灯,使整馆库室清洁明净,他更孜孜不倦地阅读、研求,编卡编目,抄摘笔记,武装自己。他有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一次袁嘉谷到秦光玉馆长室借书,书单拿到书库少许时刻,所列大堆书籍即已送到馆长室,二老惊叹为“前所未见”。故被誉称为“活字典”“活目录”是名实相副的。抗日时期,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师生亦盛赞乃义才干。

21岁时,乃义提升为编选部主任。主动和各省图书馆取得联系,将本省馆原存古籍版片整理,印刷出来和外省交换,如此花钱不多却换到我省所缺书籍。后又大力参加编纂并兴办教育(详见下文)。39岁时与夫人简惠英结婚,不久,以兄第五子希武过继承祧。乃义夫妻和谐,同喜中国佛学,且有研究。

惠英居士又持恒理佛,现正主持昆明居士林工作,为云南省及昆明市佛教协会会员,盘龙区政协委员。

1973年,慈母于倚楼望儿心情下逝世,他们兄弟办完了老母丧葬大事,1975年3月乃仁继之逝世;又五年乃义亦逝世。两兄弟走完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一生俯仰无愧而贻惠后代甚多。

二、平生大节,在为图书、文献、资料及培养人才而奉献

(一)对图书馆事业竭诚

乃义一生65年间,先后在图书馆工作近50年,是对我省图书馆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者之一。从16岁进昆华图书馆任编选开始到昆华改名为云南图书馆后,馆中大小事务,他莫不参予。他爱书而博览群籍,刻苦钻研。他一生实践“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勿迷其途,勿绝其源”以终一生的先贤遗教。嗜书到“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的境地。他富有对书籍善本、珍本的鉴定经验。积累和抢救了许多濒于散失的珍贵历史文献,图书和版片。解放后,对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热爱。曾无私地将祖传珍本,善本书数百种达数千册,捐献给省图书馆。其中有的还是海内孤本,祖国文化珍宝。1951年又将私立五华学院图书期刊约三万册分送云大和省图书馆。1956年周总理亲临云南与缅甸政府划定中缅边界。乃义曾奉召汇集历史资料。他成竹在胸,轻车熟路,准确精当地于数日汇成。曾受到好评,为社会所推重。因此,被公举为全国图书学会理事;全国性刊物《文献》编委。同时又是云南人口学会会员;云南科技学会会员;由于他一生奉行“凭见”“凭闻”以求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古训。又关心教育,肯下功夫培养人材,他又是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大学的兼任教师。与胞兄乃仁并曾在协助李希泌办好私立五华小学,五华中学的基础上,变产折资创办私立五华文理学院。他对中医医籍造诣甚深,晚期对中草药和脉理诊断等都曾实践,加入了云南省中医学会为会员;又是抗癌科技组成员。和民革成员。乃义青年时,便身兼数职,是云南省政府和省经济委员会秘书。在云南学术界是颇负盛誉而功不可没的。他对文史、诗词、速记、篆刻都精通,堪人师法。

(二)勤奋学习、不懈工作

在人生社会事业的长河中,先进智德长者与后进俊逸之间,如果彼此漠不关心,先进无奖掖,后进缺尊敬,彼此一代一代不啣接,人类进步事业,便少便难。袁嘉谷和于乃义之间,正是如此。于常到云大听袁的讲课并认真记录讲义,并师承袁老及诸前辈学问。他认为袁老给他的第一门课是资料学。袁对他言传身教,具体安排他要在三个月内把陆费逵主编的《四库备要》和张元济主编的《四库丛刊》浏览一遍,要自编提要目录自写体会笔记。我省馆存《备要》系采取丰富的校注本,《丛刊》则是宋、元、明以来的影印善本。这就使得他终生受益。不忘袁老教导,且竭力奉行。袁曾勉励他要有勇气,从陆、张两书入门,拜陆,张为师。和“经史子集”历代著述做个点头朋友也好。他对袁真的做到言听计从,身体力行。果然对两书认真阅读,写了卡片资料。从而使他体会到:这样既是图书馆编目工作的一部分;而且能在写出体会后和请教指正中得到不断地提高。从而使他扩大到其它类书、丛书,以及各种译著和新书,都以清查资料的方法去深入学习;不断照袁的讲课稿自作修正。并订阅有名刊物《考古》《文献》等,必读者达百余种。学力更日趋宏富。

在此基础上,乃义于通志馆任编纂时,曾参加《石屏县志》的编校和《滇诗丛录》之征集、编订、抄校等。使许多将随夕阳荒草以俱湮没的孤稿,抄本得以留存转世。如洱源白族诗人赵辉璧的诗抄原稿,县上和亲属,原以为在滇西匪患频仍之年,就毁于匪兵火灾,难觅踪迹了。但喜出望外,却经方树梅和于乃义搜求得另一抄本保存。简南屏孙恩霈,现已九十余岁,少壮之年皆长住北京,现因子孙在上海工作而迁居上海。据他搜求乃祖《居敬斋诗钞》之函说:此诗钞原已在京雕版将印,因事未果,版片被火灾毁掉。抗日期间,族人将原稿带到昆明,请崇文印书馆手写石印100余本分送。“文革”浩劫,则水尽沫飞,沪地连原稿也被扫旧不存。但此石印稿却保存在乃义双水精舍一本,乃义为之作序并简介南屏公生平于诗钞之前。此孤本经复印十数本,现已远寄台湾和加拿大等地简氏子孙手中。可见方、于两位对滇籍搜求保存之功,是难能可贵的。乃义又曾参予袁老、秦老等编辑《续云南备征志》《滇文丛录》,《永昌府文征》《腾冲县志》;和《卧雪堂诗集》的编校,编印了《云南丛书》,《云南史地丛考》。以上诸书,对云南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文献。是许多先贤,历几十年甚至是毕生精力才完成的浩大艰巨工程,是无数智慧血汗之结晶。

《新纂云南通志》是一部140册,266卷的巨著,是赵藩、由夔举、袁嘉谷、周锺嶽、赵式铭诸老及当时当代的许多英贤名流,耗费精力先后达二几十年的精宏构件,而最后总其成者,正是于乃义。

1956年继中缅边界史料之后,乃义又参加指导编选《云南矿产》《云南地震》《云南民族》等专业性较强的地方文献,受到好评。对明兰茂(芷庵)的音韵学,曾深入研究,对其所著《音韵发蒙》和《韵略易通》两本专著,独具卓见地向学生、亲友进行讲述,并由胞妹兰馥、胞侄希文合作著文,予以介绍和评述。《韵略易通》如何上承周德清音韵革命,进一步更切合语言实际。又如何流传山东,得到齐鲁名邦华拱宸等音韵学家的尊奉推崇;在山东刻板刊行。今所存于云南者一本,也是山东吴元中的校刻本。故俗称“山东音韵”。它使得大江南北士人之家争相购传。山东这一刻本在近600年间流行中原及其他广大地区,使祖国的语音和韵调,进一步统一规范。指出兰茂主张之韵与今韵的对应规律,是“平分阴阳”,“入转阳平”便是今音。“早梅诗二十韵”,更接近于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文章并引述乃义科学论断。“是音韵学上的新开方向,非一般文字之儒所可比拟”。举凡《四库备要》对《韵略易通》“尽废古法,以切合民间语音实际”的评价:以后又如何对今天的汉语标准拼音方案起了基础和启发作用之过程沿革等,文章都无一疏漏。惜乎广大旧诗社诗人,不明此一源流沿革,视新方案为异端邪说。尊古守制,崇奉“平水韵”,让其仍不切合语言实际。乃义边读边写,曾写成《双水精舍夜读记》杂文,小品文多篇,有的曾发表,现不知稿存何处,正寻查中。

1962年,于乃义曾被聘请参加《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任特约撰稿员,他积极为该会提供资料,最后编成《昆明历史资料汇编》是一部搜集较全、编辑体例先进的巨著。1973年,乃义兄弟合作,拟了十四题的《云南史话》,从庄蹻开滇为头一直写到近代,因事未能终篇。1974年,兄弟又合著了《云南人民反帝斗争史》,备述英、法等帝国主义侵我西南重镇云南之狼子野心,蚕食鲸吞,凶狠刻毒之史实甚备,而侵夺所至,我省人民之反抗斗争亦如火如茶,前赴后继之血泪史实亦甚详。

(三)变产罄赀创办五华文理学院

乃仁、乃义常以云南宝藏丰富而经济落后为念。认为复兴发展之机运,关键在于办教育以出人才。西南联大终将复员北返。于是在协勒私立五华中学基础上,决心创办私立五华文理学院,将祖遗东寺街等处房屋变卖,拼合变卖乃义经营屡年的猪鬃厂全部资产,乃仁在香港国际贸易机构中的大部资金作为经费。四处奔走,得到李根源(印泉)及学院正副董事长周锺嶽、由云龙暨董事会常务董事、董事的全力支持,乃仁亲赴南京院,部申请注册,历尽艰辛,正式于1946年开学,由乃仁任院长,乃义任教务长。先设人文科学研究班一,先修班二。后又增设中文系(主任李东平),外语系(主任陈宗仁)、历史系(主任孙海波),物理系(主任顾建中),地质系(主任谭锡畴),研究班主任为张凤歧。另设三个先修班,6年间先后培养毕业学生共2321人。有很多是颇有成就,为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才,此文不及备述了。

五华书院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院训,以保证正常学习,故少社会活动。但对当时学生中的“民青”和进步者,亦多掩护。书院秘书张在川与于氏昆仲交谊深厚,曾建议当结合时情,不独发扬传统优良文化,并须重科学技术,培养品德兼优全面发展,能确实有用于当今社会的人才。于氏兄弟深以为然,其科系建置正说明了这一实质。虽稍有纯学术观点,怕受政治干扰的局限,但提倡刻苦朴实,学以致用,主张学术研究自由,反对固步自封,呈现了他们爱祖国求进步为未来的大节。学院人事建置均精当齐备。董事会正副董事长之下,设常务董事8人,董事5人;训导、总务、体育各部健全,专任教授钱穆、缪尔纾等12人;兼任教授讲师刘文典,方国瑜等37人;秘书为张在川。其中有许多在当时,都是学术战线上的名流硕彦,饱学鸿儒。

五华学院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自始至终一直实行免费。校舍先在翠湖昆华图书馆旧址,人数增多时,又增置西仓坡校舍称为北院,也是于氏昆仲独力苦撑的结果。当时,物价暴涨,对教授讲师教职员工工资待遇,于氏未雨绸缪,防贬值则发以实物或银币,使有保障,有时还超过国立公立大学的待遇。1951年奉命结束并入云大和师院时,将五华图书期刊三万余册,捐赠省图书馆和云大图书馆。(以前捐的见上文不在此数)。1957年因为乃义提了图书馆应为科技现代化服务的意见,云南日报记者认为中肯而发表。当时龚自知划为右派,因龚与乃义有交情,便成了众矢之的,说他攻击党的领导也被划为右派。

三、对中国医药学的研究和实践

(一)校注工作和坎坷遭遇

1956年,乃义与胞妹兰馥首倡校注兰茂的《滇南本草》这一早于李时珍《本草钢目》140余年的具有云南特色的专著,领导同意后,即成立小组分工进行。对全国开展地方性中草药研究起了带头和推动作用。兄妹先后写了《滇南本草的考证和初步评价》阐明此书之可贵,并认真校注。又拜师和聘专家绘图和说明。第二年,乃义虽被错划为右派处理到光明农场,仍不忘坚持收集中草药品种,在草铺山坡牧羊时,勤向内行的药农求教,借野外的劳动机会,把安宁光明农场附近的山丘跑遍,挖掘采集药物标本,编成了一本《安宁中草药志》。对每一药物详加研究,对其性能,疗效、适应范围等等皆详加注说。

当时,光明农场也感到粮食紧张,营养不良。于是委乃义培植小球藻以代肉的重任,他认真地寻找藻种,亲自挖塘,配方,科学地用人尿配合,小球藻果然成功,不单本场够吃,还分惠供应别的单位也来分享。于是又教他养猪,尽管他是“远庖厨”不吃肉的人,还是恭谨应命,他精心科学饲养,圈厩干净,喂好喂饱,还用自己的洗脸盆为猪洗澡,定量供料之外,他勤找饲料,连自己每月的定量糖也供猪享用,他的猪竟重达350公斤,成了现场会的好榜样。乃义自己有病而瘦了,他却不管不省。老夫人和妻子前去探望,老人为他心焦,他曾宽解老母,并望转致同胞骨肉们;他很高兴能补上“本草”这一课,能亲自认药、挖药、制标本很幸运。

尽管农场对他好,但条件仍十分困难,他赴场时孑然一身,一卷被垫之外,别无他物。由于研究药物,只要有人说有,他就要挖到采到,并精心做成标本,以科学态度分类属科目珍藏,而且他不专凭经验,还得与药用植物学和其它书籍印证,于是就必得买书。节衣缩食后,买书钱仍不敷用,所以,一月两次探亲机会,夫人简惠英总得把自己的工资带去探问。除自送之外,乃义有时还索取。简知钱对他别无用处,就专为买书一事,这且是人人皆知之事。乃义因积劳曾患肺结核,但他置之度外,仍然劳动而且读书研究,孜孜不倦,从不停止。后来,按政策解除了处分,摘了右派帽子。回家那天,除行李依然外,书却装满一马车。

“文化大革命”中,乃义再度遭受迫害,1970年下放到景谷县深山老林中去烧炭,他又遍访当地药农,采药能手,拜之为师。辨认搜集了许多药物标本,仍旧一贯地详加研究,写成了《中草药札记》,这又是他一份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乃义对脉学、医理、诊断等早有家学渊源,谙熟于心,医癌治癌是乃义的主要目标。他是中草药抗癌科学研究组的成员。在青龙巷69号居住时,早已为亲朋故旧无酬诊治和处方,效果良好显著,胞妹兰馥因他无医生执照,曾屡加劝阻,害怕惹祸,而乃义以悲天悯人之心,总是欲罢不能。曾有甲状腺癌患者张海珍,术后癌又转移,而乃义以中草药控制癌发展收效,声名更甚,求医者更多。他教出了不少学生,并带学生挖药送人,不收分文。

“文革”浩劫,史无前例,乃义又被送到景东县农村,他热情关心农民疾苦。对患病又缺医少药的群众,他很认真地为他们诊治,施药,以救死扶伤为目的,一切都是无偿劳动。因此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友情。1971年因病才把户口办回沙朗。1972年他又与其他同志迅速整理出版《滇南本草》第一卷,因系右派,不许署名。他坦然表示:“只要此书能与读者见面,我就心满意足了。”后又继续加紧收集资料,终于在1978年整理校注并完成了三卷《滇南本草》一书,并将家中珍藏的名书坊“务本堂”刊刻的《滇南本草》原式版片无偿地捐献给云南省图书馆。

以上所述,特只罗列事实,以见乃义平凡中之超凡贡献而已。

(二)对《滇南本草》和楚雄彝医古籍之卓见

《滇南本草》写成于正统元年(1436),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早140余年。“纲目”采访药物未及云南,兰茂则网罗云南特产中草药,均为“纲目”及其他本草所未载。后经明、清两代中草医药农不断积累增益,传世刻本,抄本达11种之多。经于氏以不同版本逐页核定,全书计收中草药458种,其中植物药426种,动物药32种。附录方剂224条及《医门揽要》《医门揽要》,首列望、闻、问、切四诊,对切脉有详尽记述和举例。如治鼻瘀,是“用鹅不食草同青黛研末吹入鼻中”,于氏认为这与傣族治疗鼻膜炎与鼻窦炎的验方相同。经于氏认真分析,《医门揽要》所用药物,有在前三卷中收录过的,也有出于前三卷之外的,足供医家参证使用。书中所列一些特效药物,经于氏认真研究和使用,认为治类风湿之紫金皮和治偏瘫之灯盏花,治肿瘤之金铁锁,治炎症之石椒草、八仙草;大一枝箭等,已分别列入国家药典,或作为科研课题。此外,还有多种菌类含有多种醋体。土茯苓(即金荞麦),刺脑包,菊花参,黄龙尾、青刺尖,珠子参、大天茄,刺天茄,山慈姑,半枝莲等;均可配合抗癌药物使用,金钱草可治胆道和膀胱结石,蜜楠花可治痢疾与骨瘤等。于氏还指出:《滇南本草》不仅流传祖国各地,且远播国外,如日本等。最后于氏认定此书是中原医学与边疆民族地区医药经验交流的学术成果,是古代中医典籍中的重要论著。对当今中医理论之研究,临床经验之丰富,都可借鉴。以上可见于氏之博大和精密。

1979年,楚雄州双柏县雨龙公社新村杨思有献出彝文抄写医书,经楚雄州汉译后,乃义立即从事研究,撰《云南哀牢山区发现彝族医学文献考评》一文;书系彝族“纳苏文”抄成,最早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历经传抄,全书约计五千字,载54种病,87个处方,324味药物。内、妇、儿科之多发病,常见病悉备。特点是收彝族当地易找的药物为主,往往一病数方、一方数药,一药数用,符合廉、便,验原则。惟以山区交通不便,汲取外来先进成份少,加上时代局限,辨症只停留于现象,少理法探讨却有创造性,从“仿生学”观点看,书中却汲取了古人仿效其它动物的经验;如鸟中了乌头毒,鸟啄食升麻以后,其毒自解,转死为生。人学了此解毒法,屡试屡验,便记录于书,可算是“仿生学”之权舆。其它状物以取病名药名者,如母猪风、鸡矢藤、鸡嗉子根等等。上述前者中医只治胃病,而葬医兼能配药医疮。后者为中医补虚药,而彝医亦兼能配药医疮。可见中草医尚未掌握其兼治作用。于氏对此部收录植物药占68%,动物药占30%,矿物药占2%的彝族医书。认为应从医史的角度看待,不应从现今的医药水平去衡量。这是非常独到且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它成书至今已有400余年。如果以此作为第一手资料和基础,再进一步普查和总结,进步之迹,不难窥见。要拓宽药源、广收典型病例和临床经验,以期在不久的将来能编出像纳西族的《玉龙本草》一类的《哀牢本草》也并不难。这该是多么踏实、惊人的见解。

四、春回阳和却苦于病,但勤奋弥笃

(一)对佛教典籍的整理、讲授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乃义错划右派得到改正,并重返图书战线,激起他多年倾注全部心力于文献工作的雄心壮志,“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加劲积极地参与《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的编辑工作。在整理佛教典籍《碛砂藏》《普宁藏》《北藏》《经山藏》这些精深宏著的基础上,写成《大藏经版本源流及鉴别》的论著,发表于《四川图书馆学报》第三期。尔后又发现了元代刊刻国内绝无仅有的《弘法藏》,填补了佛教《大藏经史》上的空白。于氏为佛徒多次讲经,且深受欢迎。尽管他历尽坎坷,身处棘丛,结核病魔又时常缠身,仍坚持治学研究,继续写成了《从地方文献采集祖国古代文艺理论史料刍议》《地方文献简论》《陈澧东塾著稿考评》等颇著卓越见解的论文,发表于全国著名杂志《文献》《学术月刊》。淡泊所以明志,其一生似乎出于天性,宁静专一而致远宏达,是超凡的。

其间,曾应四川省图书馆的邀请赴乐山“四川古籍整理训练班”讲学,深受省外同志的欢迎和好评。多次出席省内外学术会议参加讨论中,深得全国各地同行及文史学术界的敬仰。挚友遍及全国。而先生还独具慧眼,特别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针对信内外不同对象,因材施教。为青年馆员开书目,提线索,打基础、讲知识,用师带徒的办法,进行讲课,并个别辅导,真的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图书馆和祖国医药学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自从为张海珍控制了癌症发展,一传十、十传百的求医者不少。于氏对中药治癌,有研究也有信心,于是培养了不少学生,成为执业医生亲身带学生挖药,专攻癌症。对学生毫无保留地将所学悉心讲授,不收报酬。

凡此诸端,足见其对云南文化事业贡献之多。昆明藏书家“二十万卷楼”主人梁书农曾赞扬说:“实乃吾滇近世士林中之铮铮者”。向达同志曾赞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材。他一生勤于治学,博闻强记,四妹兰馥要十七天才能背的名文,他于上班前三个早上就背熟了,架上书在何处,从不恍惚。书中章节,有的可以背诵。他还擅长经史,诗词,袁嘉谷(树五)当年就曾赋诗易勉,有“兄弟二人契一心,儒林学问向高林”之句。

1976年10月,万恶的“四人帮”被粉碎。全国人心大快,欢呼胜利,于先生坚决拥护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满怀激情地欣然命笔题诗:“今朝天宇靖、四害一扫清,真伪秋毫辨,是非大义明。遵循马列教,畅慰人民情。赤县腾欢诵,腾骧万里行”。真挚热情地歌颂了党和祖国。表述了人民的庆幸之情。

1979年还应侯仁之教授之约,参与筹划《北京市志》的纂辑工作,下决心甘当一辈子资料员,写下了一篇醒世警世的遗文《立志终身做一名资料员,学习前辈的有益经验举隅》,是他从实际出发,针对时弊而又充满殷切盼望,文章举一反三,警醒当世并对祖国文明昌盛寄予殷切盼望。而焦点则集中在青年后辈身上。

(二)资料重要,甘当资料员更重要

乃义以“俯首甘作孺子牛”的心愿,“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以身作则甘当资料员。他由于多次出席学术讨论会,许多专家学者每每谈起林彪“四人帮”破坏优良传统,践踏科学朴实作风之罪行。影响青年思想浮动,急于早出成果,成名成家,企图火箭式上升,不乐意积累点滴资料,看不起资料员工作。而老一辈科学工作者为了夺回被耽误时间,日以继夜攻关,但却缺乏中青年配合,需要自己动手准备资料。眼看国际科技之发展进步,而我们却事倍功半。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是十分普遍的。乃义有鉴于此,他怀着深深地忧患和紧迫感而“现身说法”,苦口婆心地直白说明资料的重要性。

他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资料绝无成品,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都需要资料。他又生动地引述说: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他还引述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和周总理调阅滇缅睦邻划界的云南图书馆资料等使人容易明白的例子,说明“军马未动,粮草先行”亦是治学的真理。又认为重视资料,就要培养资料员,也就是培养接班人的首要工作。他把他多年学习前辈和同辈的经验,如“野人献曝”一样的心情,向全社会提醒。

他说:“无论学什么,凡百学科,在学校所学只是基础概念的知识,深入攻关,则是在投入实践以后才算开始,既要从实践中提高认识,发现新问题,就要继续深入探讨理论,关键就在像蜜蜂酿蜜一样,采集资料、整理资料。学会从报刊文献中采、编、藏、用资料。不但为己,尚须有服务精神、为别人而奉献的精神。”

据他说,许多前辈,曾这样对他,他也希望中青年能热爱资料工作,提高自己而有利于他人。他念念不忘前辈对他的指导和关怀。

乃义“终生甘当资料员”的遗文已选载于《云南图书馆季刊》1981年第一期和“于乃义先生哀挽录”中。

于乃义亲历前辈袁嘉谷、秦光玉、方树梅的指导和熏陶,故而甘愿终生当资料员,也希望别人踏踏实实从积累资料开始坚持以恒地做一番学问。他在文章中还介绍了向达、朱自清、楚图南、方国瑜、万斯年、邓衍林、姜亮夫、辛树帜、孟宪民、谭锡畴、邓玉书、陈一得、侯仁之、顾延龙等在各方面有很大成就的学者、专家。乃义曾亲见他们对资料的生动而足以激励别人的事实,并以历史上的老聃、孔丘、司马迁……等人成就为据,希望人们能以他们为楷模去做学问。

五、考评陈澧(兰甫)《东塾著稿》的贡献和意义

以乃义为首与李孝友紧密无间地合作,精心考证了《东塾著稿》,又恰切地予以评价并指出在1840年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初期的当代和近今的重要意义。当他俩的文章连附录:稿的总目及册次和稿的写作时代与陈澧有关事项简表(全文近二万字),刊登于《文献》丛刊,除原已在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会议上引起重视,经过鉴核,决定编入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外,更进一步引起全国古籍文献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后有信息:是台湾东方大学有人于阅过于、李之文后说台湾也存有陈澧著稿150卷,惜文章未详明具体稿本庋藏于哪家图书馆。乃义辞世后,孝友和省图书馆向台湾查讯详情,由于三通未便,颇费周折,正在各大图书馆并委托向傅斯年纪念所一类学术机构查讯中。若能珠联璧合而统一则万方称庆,日月增辉无疑。

六、由衷的哀思

乃义先生逢盛世清时,心情舒畅地大展鸿才只是一年多时间。即使在病中他也自然达观还和胞妹兰纂畅谈明年计划如何研读,后年如何写作的计划。他万料不到遽尔辞世。他的上述成就和奉献,都是在风风雨雨的漏船上顶逆风逆流中完成的,但他也从未怨天尤人。至亲好友、师生故旧谁也没有料到在危岩荆棘丛中一直都明闪毫光的理智明灯竟会突然熄灭。由于1980年12月20日病魔的侵袭使一个正富创造力的生命忽被斩断,因而震动特大,给人的哀思也特别沉痛。

乃义先生历尽坎坷,终生寒苦。死后追悼会也不同于一般达官显要,会后收到全国大图书馆,文、史、医等学会,出版社、北京、上海、四川、腾冲等地的唁电18件;楚图南等唁函7件;挽联、诗、词127(章)首。17个单位、231老友和病人的花圈、云南日报、春城晚报和其他单位还送了奠帐。

——《昆明市盘龙区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90年。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赞赏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