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山彝族音乐舞踊会:一场加强民族团结的演出

文:赵妍    来源:云南日报

e91c59ec5b20240811220556

1946年“圭山彝族音乐舞踊会”结束后,全体演员及工作人员合影。

db414b2f4420240811220712

演员证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来到云南的游客,大多都看过《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勐巴拉娜西》等原生态歌舞表演,这是云南文旅的一张亮丽名片。实际上,早在1946年,在一批中共党员的努力下,昆明上演了一场“彝族音乐舞踊会”,这是原生态歌舞第一次登上舞台,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民族歌舞到春城,起因于一次社会调查。20世纪40年代,昆明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了一股走进民间、服务社会的热潮。1945年暑假,一支由西南联大、云南大学学生和一些进步中学生20多人组成的“暑期服务队”,到路南(今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一带的彝族聚居区开展社会调查。学生们在当地看到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乐观向上生活气息的彝族歌舞,被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中共党员王松声是西南联大剧艺社的负责人,他倡议把彝族歌舞“搬”到昆明演出。服务队的想法由路南籍的彝族共产党员毕恒光向中共云南省工委作了汇报,并得到中共云南省工委的肯定。同时,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西南联大学生自治会的支持,西南联大一些进步学生从复员北返的路费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彝族同胞到昆明演出的路费,闻一多先生还建议要把准备工作尽可能做得充分一些,将这次演出办好。

确定了要正式演出,就需要选演员、定节目。1946年春,毕恒光、王松声、梁伦到圭山选拔了34名彝族青年组成“圭山区彝族音乐舞踊团”,由毕恒光任团长。4月中旬,开始由梁伦负责组织节目,提炼整理原始素材,让节目的节奏更紧凑、内容更精彩、民族特色更突出,并且编写了介绍彝族历史、文化及音乐、舞蹈的解说词。

1946年5月17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排练,“圭山区彝族音乐舞踊团”带着歌舞来到春城。一到昆明,他们就受到了西南联大师生和昆明各界青年的热情接待,迅速建立起了友谊。他们借住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的学生宿舍,在学生膳食团搭伙。同时,他们为演出作了进一步准备,对节目进行了优化。闻一多、费孝通、楚图南、徐嘉瑞、尚钺等教授担任顾问。许多中共党员和民主人士担任各小组的指导,赵沨担任音乐指导,梁伦担任舞蹈指导,王松声担任戏剧指导,徐树元担任舞台指导,温公智、聂运华负责朗诵。新中国剧社、联大剧艺社提供了演出时所需要的所有舞台设备。这次“彝族音乐舞踊会”,正如当年报刊所说“集全昆明艺术界于一堂”。

5月19日,“圭山彝族音乐舞踊会”进行招待演出,3000多人来到西南联大草坪,第一次观看了原生态民族歌舞。演出节目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撒尼之部《跳狮子》《跳鼓》《跳叉》《跳霸王鞭》《投标》;二是鸡族之部《男女乐舞》《阿细的先基》;三是白彝之部《土风舞》《三宝花》《操枪队》《斗蹄》《驾子骡》《猴子搬包谷》《鸽子盗食》;四是苗家之部《吹舞葫芦笙》。在表现战争的《跳狮子》《跳鼓》《跳叉》表演中,保卫彝族群众的英雄在与反动派和黑暗势力的战斗中牺牲了,彝族同胞眼含泪水纪念逝者,“他永远活在千百万人民的心底!”葫芦笙吹奏出哀乐,把沉重的感情徐徐注入观众的心扉。《斗蹄》《驾子骡》《猴子搬包谷》《鸽子盗食》的表演则形象、生动、幽默,仿佛把村寨生活搬到了城市观众眼前。《阿细的先基》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将彝族的历史与神话娓娓道来,款款唱出彝族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阿细跳月》场面宏大,需要的演员人数众多,西南联大一些同学紧急学习这支舞蹈,充任了舞蹈演员。整场彝族乐舞蕴含着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磅礴力量,突出了反对内战、坚持和平的主题,发出了抗战必定胜利、中国必然新生的时代强音。

首场演出后,时任《时代评论》主编的费孝通推出了一期“彝族音乐舞踊会”特刊,文艺届进步人士纷纷撰文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赞叹民族艺术的生命力,感叹艺术来源于人民,并提出要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闻一多先生发表了题词:“从这些艺术形象中,我们认识了这民族的无限丰富的生命力。为什么要用生活的折磨来消耗它?为什么不让它给我们的文化增加更多样的光辉?”费孝通先生撰写《让艺术在人民中成长》,点明“我们眼睛向着人民时,一切都是希望、光明和鼓励。路南彝民的歌舞,又是一个强烈的例证”。徐嘉瑞先生撰写《圭山的彝族歌舞》,指出“要成为一个时代的喇叭,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必得向民众学习”。楚图南先生以笔名“高寒”撰写了《劳动民族的健壮的乐歌和舞踊》,深刻地提出“看了这样的乐歌和舞踊,令我们想到了在现实的中国如何迫切地需要民主政治的彻底实现,使劳动人民都生活得很好。更需要正确而合理的民族政策,提高这些劳动民族的教育水准,发扬光大他们的文化和艺术”。

5月24日起,“圭山彝族音乐舞踊会”以“圭山彝族旅省学会主办”的名义在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礼堂公演,计划每日演出2场,两场座位800余个。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所有座券提前销售一空,团体订票不断,不得不加演,平均每天演4场。预定档期于5月31日结束,应各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加演至6月3日。

由于演员都是农民,还得回到土地上劳作,演出不得不结束。6月3日晚,昆明文艺届依依不舍,在西南联大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欢送辞中说道:“这次演出虽然暂时结束了,但我们的戏还没有演完,千百万人民争取民主的活剧刚刚开始。让我们从此握着手,紧紧地握着手,在光明的道路上,迎接我们的共同幸福。”在解放战争时期,“圭山彝族音乐舞踊会”的友谊和影响得以延续,圭山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了“一支人民的军队”,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武装斗争。

民族歌舞到春城,是发掘、整理、宣传云南民族民间文艺的先声,是全国民族民间文艺研究史上的珍贵一页,也是文艺工作者向人民学习,从人民中寻找艺术,并使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一次成功实践,更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加强民族团结的一次成功探索。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资料图由龙美光提供)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赞赏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