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原产我国,世界上多数学者是承认的。瑞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最先所定的茶树学名“Thea-Sinensis”,意即“中国茶树”;定名所根据的标本也得自我国。但自1823~1824年,侵入印度的英军勃鲁士兄弟在靠近印度东部边境的当时属缅甸的阿萨姆省发现了类似野生状态的茶树后,对茶树的原产地就议论纷纷。不少学者仍然主张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有一些人持否定态度,如贝尔登(Samuel Baildon)坚持主张印度为原产地,认为中国和日本在1200年前由印度输入茶叶。林特莱(Lind1cy)则根据日本神话传说,推断茶树是在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公元五世纪)由印度天竺僧徒携带来华。日本加藤繁也赞成这种意见。还有的人如斯多得(C.P.Cohen Stuad)认为茶树的原产地有二:一是大叶种原产于印度、缅甸、越南和中国云南;另一是小叶种原产于中国东部及东南部。而乌克斯(H.UKers)则把茶树的原产地扩大到东南亚洲,包括印度的阿萨姆、中国的云南以及缅甸、泰国和印度支那三国。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进一步澄清茶树原产地的问题。
中国不断发现野生大茶树
斯多得认为:“世界仅有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中国古书无大茶树的记载,中国现今无发现大叶种”。是不符合事实的。
关于野生大茶树,包括人工栽培而长期抛荒趋于自然繁殖的个体或群体,我国古书上早有记载,如《桐君录》①说:“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唐陆羽《茶经·一之源》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大至两人合抱者”。宋梅尧臣有“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的诗句。沈括《梦溪笔谈》说:“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清郝懿行在《尔雅注疏》中说:“今茶树高或数丈,小乃数尺。”《云南大理府记》:“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贵州通志》和《续黔书》都说茶出婺川者,名高茶树。这些记载都比勃鲁士兄弟的发现为早。
近年南方各省又陆续发现野生状态的大茶树。例如贵州省1939年、1940年在婺川,1959年在赤水(现属习水),1965年在普安县青山、盘县老厂,1976年在道真县,都发现野生大茶树,最高的达13米,冠幅7.7米,两人合抱。
贵州是原产地边缘发展的古老茶区,野生大茶树在黔北赤水河流域和黔西南沿南北盘江及红水河各地多有发现,这就是黔北大茶树和黔南高茶树。但其中也有许多是栽培型的或是栽培后抛荒的大茶树。在贵州边境和四川境内的江津、合江、古蔺、叙永等县也有大茶树的分布。
云南是目前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的地方。1951年、1958年在云南勐海南糯山发现的大茶树,其中一株二人合抱,树龄800年以上。1956年在勐海勐宋区,1950年在勐海格朗和区以及1961年在勐海巴达公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都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巴达的一株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发现时测得树高32.12米,胸径1.03米。据当地群众介绍,像这样零散分布的大茶树,附近已发现9株。此外,1960年在景谷县振太公社、以及位于怒江下游的镇康县忙丙公社,1974年在双江勐库和临沧岩子头,1976年在云南南部红河州金平县永平老寨原始森林中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有大至二、三人合抱者。
1977年云南农业大学组织了调查,在该省8个地区13个县发现了野生茶树。在目前云南发现的许多大茶树,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和怒江的中下游,分布密度从这里开始向东北逐渐稀少,野生状态也逐渐变得不明显。
我国东南茶区,也发现类似野生大茶树。1957—1958年,在闽南、闽西以及闽东北茶区都有陆续发现。如福鼎县太姥山上的最大茶树,高达6米以上。安徽省六安县东石笋也发现乔木大茶树。祁门县凫溪口有高至3-4米的茶树连园整片。
以上事实,足证所谓中国无大茶树大叶种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云南的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形成和发展
我国云南的主要茶区大多分布在澜沧江两岸,西双版纳是云南大叶种的发源地,也是古老的普洱茶的家乡。
西双版纳茶区,大部分分布在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年平均温度15~20℃,年雨量1200~1500毫米。由于受赤道季候风的影响,每年分为干湿两季,雨季(5月到10月间)空中相对湿度经常在80%以上,干季(11月到翌年4月)浓雾弥漫,每天到近午方散失,雾是干季中水分的主要来源。不仅如此,在西双版纳古老茶区的茶树都生长在高层森林树冠的荫蔽之下,在天然林中,茶树一般居于中层,上层是高大的阔叶乔木,林下疏朗透光,以致形成茶树半荫性生态的特性。至今,该地樟、茶混交林几乎到处可见,除上层保留有高达20米左右的阔叶乔木外,其下就是高约5米左右的樟树和2~3米高的茶树。茶区土壤一般为棕色森林土,酸性的红、黄壤,地面布满枯枝落叶,土层深厚松软。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形成茶树系统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条件。
茶树近绿植物
茶树在植物系统上是属于茶科(Theaceae),亦作山茶科(Camelliaceae)茶属(Thea)。本科植物共约23属380余种,其中除有10属产于美洲外,绝大多数属产于亚热带至温带,尤以我国最多,约有260余种分布在云南,号称云南山茶“甲天下”。就茶属来说,全世界已发现的共约80种到100余种,产于亚洲的亚热带,在我国有60种以上,也以云南为最多。1957年,胡先绣在云南曾发现20多个茶属新种。
云南由于没有遭受过第四世纪冰川的侵袭,因而保留下来的古老树种特别多,有“世界植物王国”之称。象爪哇紫树、爪哇苦木等第三世纪树种,在地球上其它许多地区早被消灭,而在云南还可找到。此外,这里发现的“云南小麦”,是世界上独有的小麦新种。所有这些,也是云南茶属植物特别多的一个原因。
茶树的原种
关于茶树的变种,各国植物学家经过研究鉴别,进行了各种分类,并定有学名②,但都是仅从形态学上推论,而缺乏遗传学上的根据,而且都没有提及茶树原种。试问,无原种,变种从哪里来的?无原种就无所谓变种。斯多得所谓大叶变种产于云南、四川,贝利所谓广东变种都是中间型,所述性状与我国南部的皋芦变种很类似。战国秦汉之间写的《桐君录》、裴渊《南海记》、隋唐沈怀远《南越志》、皮日休“石盆煮瓜芦”诗句、陆羽《茶经》、苏恭《唐本草》、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等等,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都提及皋芦种,都说似茗味苦涩;或说是茗的别名。尽管有皋芦、瓜芦、过罗、物罗、苦䔲等等不同的名称,其实都是异字同音,都是“苦荼”的回译音字。据各书记载其性状与大叶种类似,作用与茶相同。如广东龙川有皋芦,即广东变种,最近我国西南和东南茶区所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形态也类似皋芦种。这许多事例都可以说明皋芦是茶树原种。
据日本资料③,皋芦茶树在日本各地作为庭园观赏树木,或野生状态而广泛存在,自古称唐茶、苦荼、山茶等;茶业界则多数以中国语称皋芦,在日本生育的,称中国大叶种。
在日本著名的绿茶薮北品种的自然实生茶园中,往往出现与皋芦型的形态特征完全相同的个体,叶片很大,叶面波曲也大。除薮北种外,还有其它品系后代也出现皋芦型的特征。1961年日本田边贡报道,从以U8代号薮北杂种自花受粉的后代中分离出皋芦种。乌屋尾忠之根据薮北种皋芦种的遗传关系和皋芦型性状的遗传特征,用皋芦种、薮北种和其它品系进行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后代分离,皋芦型性状是受单隐性遗传基因所支配的。隐性纯粹型的皋芦和杂合型的薮北杂交,其后代的理论比率应为1:1;杂合型互相杂交的后代,经自交后,其后代分离出普通型和皋芦型的理论比率应为1:3。实验所得比率与理论比率是相适合的。
据实验结果发现的皋芦型性状有关的基因,可把茶树品种和品系分为三种基因型:纯粹型(基因组合为K/K)即皋芦型;杂合型(组合为K/+),如薮北型;普通型(组合为+/+)。其形态表现则为两种:皋芦型和普通型(包括薮北型)。因为K基因是一个隐性基因,它支配了皋芦型的遗传性状。这就是日本各地的本地种茶树和山茶中为什么广泛出现皋芦茶树的原因。
我国西南、东南茶区也发现很多象皋芦型的大叶种茶树,如武夷变种的水仙种,高达4.5米,叶片和锯齿很象皋芦种;又如福建安溪的佛手种(俗名香椽种),叶型象皋芦种;树型小的不到1米,统属于一般的普通型,这种情形与日本相同。而皋芦种经人工选育为中国大叶变种。由此可见,我国皋芦种被认为是茶树起源的原始种,是有遗传学根据的。
从茶叶生化论证云南是茶树原产地
合成大量的儿茶多酚类(黄烷醇类)是茶树新陈代谢的特点。在茶树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儿茶多酚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苏联杰姆哈捷从研究儿茶多酚类的合成来判断茶树原产地④,指出从种子膨胀时开始,以及在以后发芽过程中即可发现各种性质的儿茶多酚类。但总是L一表儿茶酚和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占多数,在幼苗出土后、特别是在光合器官形成时,便强烈地合成较复杂形式的儿茶多酚类,即L一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和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在形成幼苗的三叶嫩梢中,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占总数的56%以上。以后各种儿茶多酚类大体上保持相似于二、三叶幼梢中的比例,只随着器官的年龄而变异。
阿萨姆变种和中国变种以及掸部变种含有较多的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和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云南大叶种不论是野生类型或栽培类型都在合成L一表儿茶酚比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的强度高一倍。相应的,L一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的形成比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的形成较多。非没食子基的儿茶酚累积比没食子基的儿茶酚较多的茶树,也就是新陈代谢比较简单的茶树。云南大叶种就是具有这种新陈代谢特点的茶树,是最古老的。云南大叶种是由于生长在特别适宜的自然条件下,保存迄今的这种茶树的原始类型。这种茶树具有加速合成L一表儿茶酚及其没食子酸酯的简单新陈代谢类型,造成了所有其余的茶树变种。
从茶树分布论证云南是茶树原产地
茶树是顺着河流山脉的走向而天然或人为传布的。云南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如元江通越南的红河,澜沦江通老挝的湄公河,怒江通缅甸的萨尔温江,龙川江通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云南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南盘江是珠江的上游。茶树通过发源于云南山脉的河流,从原产地向外传布,所以江河流域两岸都蕴藏类似原产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因此,邻近云南的四川、贵州、广西以及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的北部等地,也可以说是茶树原产地的边缘。例如,“茗”是云南茶的土音,云南茶树向四周传布,“茗”的语音不能不随之变化。传到四川,“茶”就有各种不同语音,传到泰国,暹罗语“Miang”是“茗”的云南土音的转变。
据1815年拉悌(Colonal Latter)和1816年加登(Mr.Garden)两人的记载,阿萨姆和掸邦(Shanstate即上缅甸Uper Burma)所发现的茶树,系集团而有规则的人工栽培,当地人已利用制为茶叶饮用,并非散漫或单独的野生茶树。斯多得在考察中印重要交通孔道,时常见有茶树;由此可推断各处发现所谓野生茶树或土产茶树,当然是由我国云南移入;当地制茶方法也是我国人民所传授的。云南居民老早就从事野生皋芦茶树的驯化,他们栽培的乔木型的大叶种,在云南推广,常常被外人错认为阿萨姆变种。贵州产茶最早在赤水河流域,当地劳动人民在驯化野生大茶树的过程中,就是由“野生型”(大茶树)到“过渡型”(大丛茶),再到“栽培型”(小丛茶)的。茶树的变化即由小乔木而灌木,叶由大而小,叶色由浅而深,分枝由稀而密,发芽由早而迟,新梢增长加快。这些也都是自然条件和人工驯化的结果。
茶树被发现和利用后,经天然或人为从原产地向外迁移转播,生长地区扩大了,在许多不同地理条件下被驯化;由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茶树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新陈代谢,都起了变化。向北、东北、西北地区推移,受了寒冷和雨量少的影响,生长期短,叶片变小,树干变矮,小乔木植株变成灌木型,同时新陈代谢也朝着强烈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及L一表没食子茶酚没食子酸酯的方向改变,而驯化为武夷变种。当它向热带地区推移,由于气温高,雨量多,生长季长,就形成更高大的乔木,更好温暖,如阿萨姆变种。由于不同环境条件影响及人工驯化,新陈代谢也起了变化。如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的羟基化作用过程不同程度的加强起来,而驯化为掸部变种和阿萨姆变种,尤其是阿萨姆变种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含量特别多。这是掸部变种和阿萨姆变种两者环境条件不同而使然的。
从印度栽茶史印证阿萨姆不是原产地
贝尔登认为“中国约在1,200年前从印度输入茶树”。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1,200年前的七世纪(唐朝初期),中国茶叶生产已经非常发达,饮茶为人家一日不可无。据我们研究,在我国古籍中的“茶”字就是“茶”古称,那么我国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世界上任何产茶国家的栽茶制茶都是先后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入的,印度也无例外。
英国博物馆中所藏最古老的茶树标本,系由勃鲁尼(Samuel Browne)和布克利(Edward Butktey)于1698~1702年之间,从马拉巴(Malabar)海岸采得的。斯多得认为是中国茶树的一种,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时代运至马拉巴的。直至1780年欧洲人始提倡印度植茶运动,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主运入少量中国茶籽至加尔各答。1793年有几个科学家随驻中国公使马卡尼亚(Macartney)至中国购买茶籽,栽植在皇家植物园中。以后又陆续运入少量中国茶籽栽植,但结果无一成就。
1834年6月间,英国人戈登(C.J.Gordon)同古茨拉富(C.Gutzlaff)教士至中国访求栽茶和制茶的专家,传习制茶方法,聘请了雅州茶业技师为指导。并在阿萨姆州杰浦尔立碑纪念从中国引种。同时购买大批武夷茶籽、茶苗,于1835年寄到加尔各答。1836年戈登又来中国购买茶籽、茶苗,以后中国茶籽不断输入印度。1850—1851年福顿(R.Fortune)购买中国茶籽、茶苗,栽植于喜马拉雅山茶园中。
戈登自中国聘请的茶业技师,抵达加尔各答后,即送到阿萨姆勃鲁士的厂中,于1836年初,按照我国制法,采摘搭克区土生茶树嫩芽试制样茶成功。同年夏季试制样茶5箱,于是年11月8日运到加尔各答。经证明与我国茶叶同一品类。1973年,桥本实在《茶的传布史》⑤里指出,在细胞遗传学上,中国种和印度种的染色体数目都是2n=30,二者无差异;而且在外部形态上,从中国东部(包括台湾省)到海南岛以至泰国、缅甸和印度阿萨姆等地发生连续性变异。这些变异是由于地理条件和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比较这些地区的野生茶树,在形态上也相似。是以云南、四川为中心,从缅甸到阿萨姆表现为大型化,正如日本向北推移逐渐呈小型化一样。
再从历史和现实联系说,现各国茶的译音,不是发源于广东语的“Cha”音,就是发源于厦门语的“Te”即“Tey”;印度语“Cha”也无例外。如果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从印度输入,应该是中国语印度音,而不是印度语中国广东音!
我们的结论是:我国的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目前云南野生的中间型、矮而健壮的小乔木皋芦种,是茶树原种;它向东迁移为我国东部及东南部的中叶种或小叶种,称为武夷变种;向南迁移变成为上部缅甸和越南的大叶种,树型类似皋芦原种的中间型小乔木,称为掸部变种;向西南迁移变成为印度的大叶种,树型类似高大乔木,叶片特别大,但其形态类似皋芦原种,称为阿萨姆变种。现在云南大叶种是皋芦原种经过人为驯化的,介在大叶种与小叶种之间。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同是从云南皋芦原种向北或南推移,为了适应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变异。
① 据传说桐君是黄帝的采药官。《桐君录》,或作《桐君采药录》,是战国时代或秦汉间的著作;具体时间和著作人待考。
② 1907年瓦特(George watt)调查中国和印度的茶种而综合研究,归纳为四大变种:(1)尖叶变种,包括阿萨姆土种、老挝种、那伽山种、曼尼普种、缅甸及掸部种、中国云南种(指我国皋芦种已驯化的大叶种);(2)直叶变种,即中国种,日本栽培的大多属此种;(3)武夷变种,又称普通杂种,即普通变种和宜叶变种的杂种;(4)尖萼变种,是最热带性的变种,产于新加坡及庇南。后又将武夷变种及直叶变种归纳为普通变种和尖叶变种的杂交种
斯多得1917年研究一切茶树交种的分类及重要植物标本室的茶树标本,也分为四大变种:(1)武夷变种,原产福建武夷山中,中国东部及日本所栽培的,属此变种;(2)大叶变种,为中间型,产于我国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即指皋芦种已驯化的大叶种;(3)掸部型变种,亦为中间型,生长于泰国高原、缅句高原的掸部、越南的东京(今河内)、老挝及阿萨姆等地;(4)阿萨姆变种,产于印度曼尼普、卡哈、卢海等处。
哈利(C.R.Harler)的分类与斯多得相同,但是描写性状稍有不同。大叶变种形状如武夷变种,掸部型变种与阿萨姆变种大致相同。前者是皋芦种向东推移驯化,后者是皋芦种向西南推移驯化
葡萄牙植物学家鲁利罗(Joao Loureiro)所提出的广东变种,许多植物学家认为重要。是皋芦种变种之一。
1925年贝利(L.H.Bailey)也分为武夷变种、普通变种、广东变种〈相当于大叶变种,即皋芦种已驯化的大叶种)和阿萨姆变种。但描述性状稍有不同
③ 陈兴琰译,乌屋尼忠之著《皋芦茶树的研究》第一报,皋芦型性状的遗传与自花受精率的估计。日本《茶业研究》报告第25号
④ K.L杰姆哈捷《野生茶树进化的因素》。
⑤ 王自佩译,日本桥本实《茶的传布史》,1973年《植物和文化》第9号。
——《中国农业科学》1979年第1期。作者陈椽,陈震古。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