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简纪念馆 云南日报通讯员 苏金泉 摄
赵籓陈列馆 云南日报通讯员 魏向阳 摄
滇西北腹地的文献名邦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古城,地域虽不算太大,却聚集着好几座在云南乃至中国近代史上都颇有名望的名人故居。
张伯简的故居位于剑川古城的一个十字街头,连排商铺中一间两层小楼。张伯简,字稚青,剑川金华桥头街人,自幼在父亲教导下勤奋学习,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二中学(今大理一中),学习勤奋,成绩突出,尤以作文和书法见长。因目睹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1917年毕业后他不顾父亲反对,毅然前往当时南方革命中心广州,初步接触了进步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此期间,他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了走“十月革命”道路的信念。1921年冬,张伯简前往德国柏林留学并加入共产党,成为旅欧学生中最早参加共产党组织的成员之一,也是云南早期入党的革命活动家之一。1922年6月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巴黎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秋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成长为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4年秋回国后,张伯简应瞿秋白之邀任教于上海大学,并参与京汉铁路的革命活动,后出任中共中央出版部书记,负责过党刊《向导》和《中国青年》的编辑发行工作。他根据莫斯科东方大学教材和自己的学习心得,他译制了一张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元素表》,多次印刷出版发行,影响很大。在艰苦的斗争中,他还努力研究和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编纂了《社会进化简史》,在上海、广州印刷出版,填补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空白,在早期宣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这是人民需要的书。”该书被列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以外之理论”的十种读物之一。1942年党中央在延安开展整风学习时,毛泽东将此书列为全党整风必读理论书籍,后被党内列入干部必读12本书之一。
1925年秋张伯简担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等领导工作,引导了一批云南热血男儿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为了革命工作,张伯简废寝忘食,1926年因病逝世,年仅28岁。
位于张伯简纪念馆北边,相邻着两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是名扬“南社”的白族现代诗人赵式铭和辛亥名人周钟岳的故居。
赵式铭,字星海,号韬父,1870年生,1894年到昆明应甲午科乡试,得“副榜”功名,后在家创办《丽江白话报》,是云南白话文运动先驱者之一。1909年,赵式铭被选派到京参加全国“举贡会试”,取录后派往四川灌县任都江堰治河通判小官,辛亥革命后担任云南都督蔡锷的“记室,兼纂光复志”。后随赵藩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任职,并加入柳亚子等人组织的“南社”。“七七事变”后,在家养病的他还为开赴前线抗日的云南将士书写了激励其奋勇杀敌的《军歌》。他一生著有许多诗文,出版《白文考、僰文考、么西文考》(收入《新纂云南通志》)《云南光复志纪要:光复起源篇、建设篇、西征篇》(蔡锷订正,辑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等著作。
周钟岳,字生甫,号惺庵、惺甫,毕生饱读诗书学贯中西,文史、诗词俱佳,有“滇云有史以来之文物,巨细靡遗周钟岳”之誉。书法艺术更是卓有成就,南京“总统府”三字、云南石林景区题刻“石林”二字均是其手书,“云南三老”之一。1903年,周钟岳乡试中头名举人,次年由云南学务处派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1907年回国后任云南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辛亥革命后历任云南都督府秘书长、省政府代省长、议会议长。1930年初任云南通志馆馆长时,担负续修《云南通志》总纂,主编《新纂云南通志》,为编纂和整理云南地方文献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新纂云南通志》于1949年8月校印完毕成书,全书266卷,计648万余字,编纂经历了18个春秋寒暑。他还主纂了有关云南护国起义史料的《云南光复纪要》等。新中国成立后周钟岳曾任云南文史馆馆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临终前嘱家人把私藏图书数万卷分赠云南大学和云南省图书馆。
位于剑阳楼周围,还有撰写成都武侯祠“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名联、手书昆明大观楼长联的剑川名人赵藩的陈列馆、故居等,林林总总,为这方文献名邦增添了不少文史厚积和旅游地标。
作者魏向阳,系云南省作协会员
来源:云南日报
暂无评论内容